今年上半年,长三角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健康良好。记者4日综合苏、浙、沪三地统计部门最新提供的权威信息,上半年长三角城市群GDP总量达1826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3%。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长三角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总量、经济发展速度、消费市场、城乡居民收入等,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为长三角“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开门红”奠定了良好基础。
继续保持以上海为龙头的“四大军团”格局
今年上半年,长三角“15+1”城市群中,上海、浙江7市和江苏8市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81.9亿元、5329.7亿元和8155.6亿元,分别占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的26.2%、29.2%和44.6%。
长三角“15+1”城市群继续保持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实力层次分布格局,呈现“四大军团”:第一层次是地区生产总值超4000亿元的上海,第二层次为地区生产总值超2000亿元的苏州,第三层次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无锡、杭州、宁波和南京,其余10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均低于1000亿元,属第四层次。
在经济发展速度上,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经济普遍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其中,舟山首次领跑经济发展增速,为17.2%,紧追其后的是经济增速16.2%的南通。
舟山、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半
过去以制造业见长的长三角,今年以来各城市将新的产业结构锁定在“三二一”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上半年,长三角“15+1”城市群实现服务业增加值突破7500亿元,达到7569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4%。
从16个城市情况看,6个城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超过500亿元,分别为上海(2436.42亿元)、苏州(737.13亿元)、杭州(686.37亿元)、南京(609.04亿元)、无锡(606.21亿元)和宁波(522.27亿元)。从服务业增速来看,苏州增长17.3%列首位,宁波增长16.6%排名第2位,杭州(16.3%)和舟山(16.0%)增长均超过16%,分列3、4位,无锡增长15.7%列第5位。
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16个城市服务业加快发展,与2005年相比,服务业比重实现提升。其中,五个城市提高在2个百分点以上,舟山(52.6%)、上海(51.0%)服务业比重双双超过50%,列前2位。
科技创新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
“十五”以来,两省一市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的引导下,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上半年,长三角“15+1”城市群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719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到8484.43亿元。16个城市中有9个城市工业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回落,反映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成效。
城乡差距、贫富差别缩小
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居民收入呈现稳步增加态势,16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达到920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千余元,增速均值达到13.5%。
从两省一市调查数据来看,长三角地区贫富差距正在缩小。今年上半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855元,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比去年同期缩小2.6个百分点。同样,浙江通过“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等措施,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0.6%。江苏的“富民优先”政策成效也甚为乐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缩小到0.3个百分点。(记者 郑蔚 陈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