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日是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北京代表团开放日,几十家境内外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报道代表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7日是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北京团对中外记者开放日,来自路透社、彭博通讯社、日本朝日新闻、道琼斯金融通讯社、南华早报等境外媒体的60多位记者和众多国内同行早早来到北京会议中心,采访北京团的审议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刘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参加审议。
按照全国人大要求,大会期间,各代表团至少要向境外记者开放一次代表团全体会议或小组会议。在10多架摄像(影)机的全程“瞩目”下,北京团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和预算报告,代表热烈讨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各类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到高科技、新材料的发展,从钢铁、电力、软件产业前景到京剧艺术、文化建设,代表争相发言,记者专注聆听。
王维城、李福成、翟若愚、杜国盛4位代表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能源问题。他们建议,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的能源发展战略,把节约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全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环保型城市。要用法制和经济手段管理节能降耗工作,从行政手段管理转向以严格执行法律和大力加强用财政、价格、税收、贷款、政府采购等经济手段调动各企业、各行业、各部门节能降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定有利于节能的消费政策,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的产品、节能环保的住宅。
唐大生代表认为,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首都发展的一个大课题,建议成立首都人口发展委员会,专题研究北京究竟能承载多少人口,制定一个控制人口规模的办法,全面加强对人口的管理,确保首都的科学发展。朱继民代表谈到首钢搬迁问题时说,整个搬迁调整的决策有利于落实北京市城市的总体规划,有利于实现北京市的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的调整。首钢走出这一步之后,将会为我们国家的钢铁工业从大城市的搬迁摸索一些有益的经验。罗益锋代表认为,碳纤维作为高性能的复合材料,对提升经济有重要作用,建议北京市利用自身的优势,在郊区建立大型碳纤维基地,进一步研究创新,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到2015年可望具备国际竞争力,形成经济亮点和新的推动力。王文京、段柄仁、迟小秋代表的精彩发言也让众多记者奋笔疾书。(记者汤一原汲传排徐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