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代表委员议政录:中国到底需要多少个国际大都市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08日   来源:新华社

中国到底需要多少个国际大都市?
——代表呼吁为国际大都市建设热降温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邬焕庆、万一)“我调查过国内很多大城市的发展规划,发现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全国人大代表黄泰康忧心忡忡地说,“两年前召开的2005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上,我国共有183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事情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后,国际大都市建设风却越刮越猛。”

    大建国际大都市符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到底需要多少个国际大都市?一些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特别要控制城市建设规模”,这一点值得各地认真思考。盲目建设国际大都市将会带来一些严重的问题,如侵占粮田、贪大求洋等。城市建设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打造宜居型的特色城市。

    “首先,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并不具备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条件。”全国人大代表孙丕恕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在金融、交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相当控制力的城市才称得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大都市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突出表现在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上。

    “国务院批准的上海20年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上海在2020年前建成国际金融、经济、贸易、航运四大中心,目前正在一一起步。国际大都市对于上海还只是‘将来时’,对于其他的中小城市来说距离就更远了。”孙丕恕说。

    有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的城市化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有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寅吃卯粮的圈地运动,脆弱资源的过度开发,盲目布局的基础设施,杂乱无章的城郊用地,任意肢解的城乡规划,屡禁不止的违法建筑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与当前对国际大都市的理解和发展规模失衡颇有干系。当前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盲目贪大的浮躁情绪,结果出现了国际大都市建设“一窝蜂”的现象。

    黄泰康代表说:“如果城市功能错位,城市定位不当,将会导致日渐缺乏的发展资源的透支和巨大浪费,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商务成本也会上升,城市丧失竞争力。城市领导者千万不能犯这样无法改正的历史错误。”

    全国人大代表应代明说,各地要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点,我国的城市在向宜居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围绕特色做文章,靠特色增强城市的知名度和吸附力,而特色来自战略的智慧和准确的定位。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国际大都市,而是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备的就业政策、高效率的政府服务的宜居城市。”孙丕恕说,“一座宜居城市比国际大都市更有魅力。”

 
 
 相关链接
· 文件解读:港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取消预选
· “两会”代表委员特别关注人民警察工作生活问题
· 代表委员议政录:警惕“洋中药”冲击中国市场
· 王跃胜代表:农民要学着给自己的土地当“老板”
· 两会特稿:直击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五大“关键词”
· 人大代表呼吁不能忘记环京津欠发达地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