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报告解读
 
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19日   来源:国研室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迫切任务。我们必须下大决心、下真功夫把农业的基础夯实做强,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构建加强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要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立足发展国内生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充足、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要重视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供给。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要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积极推动蔬菜等园艺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推行水产健康养殖。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一要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二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三要加快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四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五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六要继续加强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四是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推进产学研密切结合,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继续实施植保工程,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

    五是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六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七是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健全农村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探索乡村有效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