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实施的关于货币供应和其他金融条件的政策和安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调控的核心内容。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考虑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任务的要求,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价格上涨压力明显,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扩大。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今年1月份、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达7.1%和8.7%。同时,生产资料涨幅呈明显扩大态势,房地产等部分资产价格也在继续上涨。这次物价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需求拉动因素,也有成本推动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地、能源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成本还会继续上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明显通货膨胀的任务艰巨。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反弹压力较大。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万亿元,增长24.8%,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2007年下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7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6万亿元,同比增长28.7%。在国内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产业升级和转型、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提高住房保障等客观上都会产生投资需求,加之各地发展热情较高,企业和金融机构效益明显改善,发展意愿十分强烈,投融资行为之间相互加强、互相推动的自我膨胀风险依然存在,未来投资反弹压力仍然较大。国内经济经过连续多年快速增长,长期累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在加快调整和释放,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态势尚未根本缓解。
第三,货币信贷投放仍然偏多,流动性过剩矛盾尚未缓解。2007年上半年,在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偏多的背景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呈现较快上升势头,7月末达到年内最高点后持续高位运行,年末明显回落,今年1月末、2月末仍在18.9%和17.5%的高位。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偏快,2007年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6.2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上年高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6万亿元。今年1-2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0492亿元,同比多增692亿元。
第四,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继续保持大额"双顺差"格局。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但贸易顺差继续扩大,2007年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虽然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贸易顺差增速有趋缓的可能性,但在国际分工格局调整、国内储蓄率较高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的背景下,加上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和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强,贸易顺差仍将维持较高水平。2007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15282亿美元,比2006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
第五,国际因素对我国物价走势和金融政策取向构成影响。全球通货膨胀风险加大,农产品、石油和黄金等价格大幅上涨,高位波动。从2007年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总体通货膨胀率都有所上升。为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连续降息,美元相对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持续贬值,美元贬值加大了欧元等主要货币的升值压力,也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这些既对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全球失衡的有序调整带来不利影响,也增加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和宏观调控的难度。
总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2003年以来稳健货币政策及稳中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延续和加强,更加明确地向社会释放了未来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风险加大的警示信号和总量政策导向,有利于引导和调节各类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有利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有利于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也有利于深化各方面对结构改革紧迫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