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做好政府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需要把握以下四项重要原则。
第一,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运行经常处于大起大落状态,就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全面加快推进的发展阶段中,支持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多,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强劲。充分利用好这一发展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通过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切实控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的波动和震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价格涨幅较快攀升,房市股市交互推动、持续升温,经济增长高位趋升的情况,对宏观经济稳定形成较大威胁。针对这些问题,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应该看到,进入2008年以来,这些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在宏观调控方面就要继续将"两防"的任务落实好。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近期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一些新变化,主要有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连锁影响较快扩大,世界金融市场震荡加剧,国际原油价格高企;国内股市、房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雨雪冰冻灾害对经济的影响还需要继续观察。这些因素大多是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在控制需求,防止经济增速攀升的同时,也要密切跟踪分析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灵活地采取相应对策,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第二,坚持好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推动"快"的因素很多,但推动"好"的因素则相对较少。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增长方式粗放问题比较突出,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区域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好字优先,努力做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工作力度,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注重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应该看到,体制机制弊端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深层次矛盾的根源所在,只有通过推进改革开放,不断解决这些体制机制弊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这些深层次矛盾,从制度上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要认识到,当前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务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进展。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和地区布局。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强调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从当前的政府工作来看,就是要积极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要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包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就业,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紧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方面的工作;也包括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节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工作。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居有其屋,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只有实现好这些目标,才能够体现出人民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