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
一、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反映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意图的导向信号。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失业率以及国际收支是从经济总量、供求平衡、劳动力资源利用和对外经济联系四个方面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也是政府把握经济冷热、民生水平和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的预期目标,是中央政府综合考虑国内和国际多种因素提出的,反映了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是向市场、企业和地方政府发出的导向信号,也是经济主体开展经济活动需要考虑的宏观环境。正确理解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有利于各级政府搞好宏观管理,微观经济主体发挥经济活力,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二、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是要在促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2003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2007年达到了11.4%。在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也付出了很大代价。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在上年下降0.2%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了3.2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从2006年增速比上年减缓转为比上年下降4.66%和3.14%。但是,这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分别降低10%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究其原因,主要就是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速度偏快。同时,在经济快速增长中,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很突出,不利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必须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要促进各方面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加快社会建设上,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主要是由于2007年价格上涨对2008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同时必须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2007年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出现较大幅度上涨,12月与上年同期相比涨幅达到6.5%,全年平均上涨4.8%,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达到12.3%,影响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生猪生产下降和受国内大豆、油料作物减产及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影响,猪肉和食用油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了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上升。据测算,2007年价格上涨将对2008年价格水平形成3.4个百分点的翘尾影响。还应看到,尽管当前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还是结构性的,但推动价格继续上涨的国内外因素还很多:经济增长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0%,"三过"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社会需求过旺;石油、铁矿石、煤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加上资金、劳动力和环保等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近几年我国一些初级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对我影响较大;一些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需要理顺;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物价预期上升等因素也会推动价格上涨,控制物价的难度加大。此外,必须考虑居民、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因此,客观分析,2008年价格总水平会较高,但必须努力避免物价涨幅过大。
四、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是发展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执政理念的体现。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政府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过去五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10%或略高一点的快速增长,国家财力明显增强,各级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加大对就业的支持力度,五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3%。虽然2008年预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前几年的实际增长,但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同时,加快服务业发展将有利于增加就业。针对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2008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要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创办小型企业;加快建设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对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努力增加就业。
五、提出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国际收支不平衡特别是贸易顺差过大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主要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客观看待,并努力加以解决。上世纪90年代末,国际产业加快从发达国家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生产能力也部分转移到我国,再加上前几年国内一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盲目扩张,以及低水平加工贸易外资的持续进入,使我国具备了大规模出口的生产条件。在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这些产能近几年得到释放,加快了我国的出口增长,而同时,由于我国对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和先进技术等进口需求因意识形态原因受阻,进口增长相对较慢,造成了贸易顺差过大。2006年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贸易平衡的措施,效果已开始逐步显现。2008年,在国际贸易规模继续扩大,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较高的情况下,预计我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速。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慢、我国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及鼓励进口等政策的效应显现,出口速度会有所放缓,而进口规模将继续扩大,贸易顺差增长将会减慢;同时,稳步扩大对外投资等政策措施的实施,也将有利于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