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周婷玉、吴晶晶)“有高达67.6%的妇女想外出打工但因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出不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甄砚说,因此,千方百计就地就近就业,让妇女姐妹在“家门口”富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甄砚委员说,2006年和2007年,全国妇联先后两次开展大型农村妇女调查,数据显示,技术、项目是妇女最需要,但又是最缺乏的,有67.6%的妇女想外出打工,但是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孩子,不得不留守家中。
她表示,如何让妇女姐妹们在“家门口”富起来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就地就近发展来料加工、手工编织和农村旅游,是实现非农转移、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解决留守儿童和老人有人照顾的治本之策。
据甄砚介绍,近年来,全国妇联积极拓展农村女性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2006年,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依托小商品市场成立了“市场带千村”项目办公室,开展女经纪人示范性培训,组织来料加工业务对接,并为各地手工制品寻求订单等。目前,全国已有近5万个城乡社区开展来料加工或手工编织项目,带动300多万妇女就地实现农转非就业。
然而,农村女性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就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甄砚表示,以妇女为主的来料加工和手工编织规模小,资金不足,缺少大客户的有力支撑;农村旅游市场急需开发和规范管理,自发性的农家旅游还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高涨的需求;农村妇女在参与转移就业过程中组织化程度不高,各自为战,缺少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沟通渠道;妇联在促进农村妇女转移就业过程中缺少资金和项目,难以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
甄砚委员建议,各地各级农业部门根据各地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以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制定针对妇女参与来料加工、手工编织和农村旅游的专项培训计划;劳动部门制定倾斜政策,将来料加工、手工编织、农村旅游纳入创业就业项目,通过小额信贷和银行贴息贷款等支持妇女创业就业。
此外,甄砚还建议农业部、供销总社在政策、资金、项目、信息等方面为妇女提供支持,提高妇女的组织化程度;改善农村妇女就业的社会环境,推广妇女参与来料加工、手工编织和农村旅游的成功经验,扩大社会影响和示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