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代表谈农业基础设施变迁:出门不踩泥 过河不脱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1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王飞、杜宇、李钧德)农村的道路状况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多年前我国农村道路状况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客观反映。随着近年来中央持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在接受专访时,深有感触地描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特别是最近五年农村道路状况的变化。在他们眼中,农村道路状况的变化反映了这些年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成果,折射出的却是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如果下了雨,村里路上的水能有三四十公分深,一个星期后就有十公分深的泥,村里的富裕户也只有个小推车,一般人家的东西只能扛着,大家都光着脚踩在泥里。车轮碾过的地方都变成了泥沟,沟深了车就容易翻。”说起过去农村的路,全国人大代表李连成深有感触。

    道路状况只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发展。由于基础条件差,一些地区的农业增收潜力难以释放,节约型农业难以推广,农民缺乏外部增收渠道,强农惠农的政策效果自然会打折扣。

    全国人大代表安惠元说:“村里不通公路,东西只能靠人拉肩扛,山里的东西运不出来,城里的东西运不进去,农民怎么致富?灵宝的苹果、南阳的猕猴桃不都是例子吗?没有路不要说投资建厂了,就是村里娶个媳妇都困难。”

    农业基础设施变化能给农村带来多大的变化?说起这个问题,没有几个人比全国人大代表张荣锁更有体会。这位带着乡亲们用3年时间在险崖峭壁腹内修成9公里盘山路、打通了1公里隧道的村党支书,每次谈到这个问题就格外兴奋。

    为了脱贫致富,当年他带着乡亲们送电上山、治理了8座荒坡、开垦了1500亩良田、种植了10万株果树。农副产品多起来了,可就是运不出去,横亘于村中的那道10多公里长、200多米高的悬崖成了群众致富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从1997年开始,张荣锁带领着乡亲们起早贪黑,终于在绝壁上开出了一条水泥路。有了路,村子的发展就像插上了翅膀,旅游业、林果业、果品加工业的滚动发展让河南省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彻底告别了贫穷。

    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不仅能够拉动农村的经济,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

    安惠元代表说:“保护完好的山区风光,加上完善的基础设施,成了农民的一笔财富。鲁山县的长沟村现在家家户户都办家庭旅游,多的一年能收入三四万元,少的也有一二万元,原来的穷山沟现在竟然有了垃圾箱,你能想象吗?”

    如今,道路状况在中国许多地方已不是区别农村与城市的标志。近五年内,130万公里农村公路新建改建任务的完成,让许多农民的出行不再困难,可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二元结构仍是现实,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政府工作报告谈到2008年主要任务时,特别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安惠元代表说,把“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备受鼓舞。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大投入力度对原路进行升级改造,加强农村客运站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交通,让更多的农民坐上公交车。

 
 
 相关链接
· 我县第六屯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 新当选代表宋鱼水:尽代表职责 不辜负人民期望
· 代表委员议政:改变县域经济“缺血体虚”的现状
· 王守彬代表:大力支持民企“走出去”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