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记者 杨金志、王圣志、郑天虹、王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考验中,中国成就举世公认。
分析研究中国成功应对危机的种种原因,众多研究机构和媒体将目光投向中国劳动者:中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顺利完成“保八”目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千千万万勤劳坚韧智慧的普通劳动者。
去年12月,“中国工人”作为唯一群体,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09年年度人物。
大风大浪中,中国劳动者以他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诠释了劳动创造价值、劳动造福人类、劳动改变命运、劳动推动世界的真理,在危机中坚定地支撑起祖国、家庭和他们自己的命运,展现出勇于奉献、开拓创新、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可贵品质,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勇于奉献,源于沉甸甸的责任
2010年初,随着出口市场回暖,南京舒曼钢琴公司的发展再次步入快车道,全体员工尽欢颜。而在一年前,公司为了确保不裁员,一度被迫降薪。“降薪总比裁员好,只要员工愿意留下来,日子总会好起来的。”公司工会主席翟大寅是企业的老员工,对降薪一事比较理性。
在当时召开的职工大会上,工人们的反应出乎公司领导的意料,大家都表现出了对企业的深厚情感,没有人对降薪提出质疑。“订单少了,工资当然要少,我能理解。”48岁的老员工叶春江说。当时的生产车间里,有活干的工人紧张忙碌,暂时没活干的进行技能比赛。
这样的一幕似曾相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无数劳动者总是以主人翁的姿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中国很多企业承诺不解雇工人,工人们则以百倍的努力承担起战胜危机的责任,企业家和工人同心同德,奋力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增长而拼搏。
虎年大年初三,广州“春林苑”肠粉店结束春节假期开始营业。“老板娘”劳贞波笑吟吟地在店里接听新年第一个订餐电话。她对记者说:“去年利润少了,但没有亏本,我们还新招聘了5名下岗工人,现在员工将近20人。”
“不抛弃,不放弃”,是劳贞波这位前下岗女工对员工的朴素承诺。2002年,劳贞波与三个工友一起,左拼右凑筹集了8万元,经营起“春林苑”肠粉店,招聘的员工都是下岗工人。
“我要对自己的员工负责,也要对世界负责。”劳贞波不是在说大话。为了保护环境,店里去年增购了一台油烟净化机,同时执行垃圾分类,还停止使用一次性筷子。“全世界都在讲‘低碳’,我们也不能落后,就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劳贞波说。
“对周围的人、对家乡、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责任感,是中国劳动者的朴素情感。”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研究员胡云超说,劳贞波对员工负责就是对世界经济和发展负责,“正是无数像劳贞波这样勤劳淳朴、助人自助、勇于奉献的劳动者,推动着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希望。”
创新求知,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
2010年春天,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抓斗大王”、工人发明家包起帆仍在深入研究集装箱电子标签——一种应用于港务航运系统的物联网技术。
包起帆是物联网技术的先行者。2009年2月,由上海代表中国发起的制定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提案在德国投票获得通过。5月,国际标准化组织任命包起帆负责领导工作组编写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这标志着中国航运界在领衔制定国际标准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
“没有超前的意识和眼光,没有不断创新的观念,就无法安然应对危机,更不可能转危为机!”包起帆说。事实上,2006年,包起帆团队研发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就获得了国际金奖。近年来,上海港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国际集装箱航线,相继应用了电子标签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在推动培养造就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包起帆,正是千千万万个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中国劳动者的缩影。
“重视学习和教育,是中国劳动者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教授说,“从全球来看,在同等GDP水平的国家中,中国劳动者的素质是最高的,这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后盾。”刘尔铎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与劳动者素质相互促进,态势明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更促使中国劳动者开拓创新精神实现了一次“集中爆发”。
正当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着制造业实体时,中国纺织业却频频出现逆流而上、激流勇进的企业,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华日公司营销主管朱雪芹告诉记者,公司实现逆势飞扬,关键是近20年一直坚持对工人教育培训,危机中也没有间断,从而保持了企业的创新活力。2009年公司又推出100多款新品,订单增长20%。朱雪芹本人也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一名懂技术、懂日语、爱学习、善交流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保持像海绵一样的求知欲,才能自立自强、造福社会!”朱雪芹说。
坚忍不拔,“君子以自强不息”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福佳乐食品厂厂长刘西林,今年25岁,自主创业已有两年多。2007年3月,从安徽机电学院模具设计专业毕业的刘西林决定回乡创业。他在家乡宿州考察调研,发现创办食品加工厂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2007年底,凭着东挪西凑的20多万元资金,刘西林的厂子开张了。
企业投产不久,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影响中国市场,刘西林公司的产品出现滞销和退货现象。但他没有气馁,潜心钻研技术,研究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经历一波三折,刘西林的公司没有垮掉,目前已经拥有固定资产50多万元,年产值达400多万元,年转化当地农产品500多吨,同时吸纳当地70余名富余劳力进厂务工。
在中国空前的就业压力面前,很多人像刘西林一样选择了自主创业之路,从一点一滴做起,慢慢成就着自己的事业。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佛山市新明珠建陶公司员工胡小燕对记者说,过去一年,广大中国劳动者,体现出无比顽强、无不坚韧的奋斗精神。 “我身边就有不少同行在应对危机中实现‘转型’,很多销售人员以往都是跑城市市场,去年都转去农村市场,发挥熟悉农民需求的特殊优势,销售业绩很不错。还有一些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搞种植,弄养殖,跑运输,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说,中国劳动者身上坚忍不拔的品格,就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代代传递,永无止境。
乐观向上,与时俱进天地宽
春节刚过,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村民关正景在自家“大包干农家乐”饭店的院子里,扳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虽然遇到了经济危机,但俺家及时转产种葡萄、办起了‘农家乐’饭店,这两年每年纯收入都在五六万元以上。”
2008年春,在外打工的关正景找不到工作,返回家乡。他瞄准农村旅游的商机,农家乐饭店开得红红火火,自家产的蔬菜更让游客赞不绝口。
中国人对商机的敏感,古已有之,世界公认。而中国劳动者的乐观源自他们对国家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春节前,山东省宁阳县农民张云罗没空给家里采办年货,而是到处奔波推销自己厂生产的暖气片。张云罗在北京、苏州、天津等地担任销售员、技术工人已有8年,现在招聘了8个村民在村里热火朝天地创业。“万事开头难,经营企业也是这样。我希望今年能卖出7000套暖气片,这样大概能有100万元的销售额。企业经营顺利的话,贷款也会相对容易些,我想再增加生产线和员工。”张云罗说。
“无论是小岗村农民关正景的农家乐,还是山东小伙张云罗自主创业的劲头,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中国劳动者那种乐观向上、与时俱进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中国劳动者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迎难而上,创业创新,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长发展。”胡云超说。
大地回春之际,无数中国劳动者辛勤工作,艰苦创业。为了自己的亲人和国家,同时也给世界带去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