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协商民主在生动实践中绽放--写在政协会议闭幕前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12日   来源:新华社

协商民主,在生动实践中美丽绽放
——写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闭幕前夕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李斌、吴晶晶、谭晶晶)

    这是人民政协的又一度盛会——

    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

    “关键一年”和“重要一年”的政协大会,无法不引人注目。

    肩负人民的重托,承载着光荣的使命,来自各族各界各党派各团体的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汇聚一堂,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

    这是协商民主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在人民政协这个平台上,意见在交流,观点在交锋,思想在交融。广大政协委员直抒胸臆,畅所欲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诤言、谋良策,用智慧和心血谱写了协商民主新的一页。

    团结•民主•协商——人民政协迈出了稳健有力的一步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不能醒得早、起得晚!”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前要认真调研、做好规划。特别要防止一哄而上,造成产能过剩……”

    3月8日,全国政协礼堂,一场主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案办理协商会正在举行。提出提案的有关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与提案承办单位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负责人围桌而坐,一方直陈意见,一方有问必答。探讨、交流、协商、议政……协商会场面生动,气氛热烈。

    这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一个生动剪影。

    带着长期调研发现的问题,带着深入思考形成的建议——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包容性的政协委员出席会议,审议和讨论一系列工作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的新困难新挑战,坦诚交换意见,共商应对之策。

    会议期间,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部委负责同志来到政协小组讨论、大会发言现场,认真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平等议事,共商国是。

    一来一往的互动中,气氛融洽的交流里,民意得到回应,协商民主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到发展低碳经济,从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委员们的关注点紧紧围绕着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从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到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从坚持公立医院改革的公益性到促进教育公平……最受民众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他们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不遗余力向政府传递民声,为各个社会群体利益的表达大声疾呼。

    全体会议、分组讨论、界别联组会、提案办理协商会……各种形式的会议成为委员们畅所欲言、直抒己见的空间。

    这是政协委员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截至3月7日,大会共收到提案5430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技、卫生等各个领域。

    大会发言是政协委员充分表达意见的载体和形式。今年的大会,共印发734份大会发言。虽然只有48位委员代表各族各界各党派各团体走上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但其他大会发言所要表达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印刷和新闻媒体的报道,传向四面八方……

    实现紧密团结,发展民主才更有基础;发扬广泛民主,加强团结才有力量——在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的照耀下,即将闭幕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迈出了人民政协稳健有力的一步。

    碰撞•交锋•沟通——人民政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是不是每个人都该拥有一套房子?”这个问题在政协会议上引起了委员们的讨论。

    李德水等部分政协委员认为,政府提出“住有所居”,并不是指每个人都有房屋的所有权,中国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为时尚早。而张泓铭等很多委员却认为,住房问题理应民生优先,大部分人买不起房的现象是不正常的。

    从房价该怎样管到物业税该不该征,从央企要不要退出房地产市场到 “预售制”该不该取消……围绕住房问题的讨论之声,在政协大会上不绝于耳。

    尊重多数人的意见,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从就业到食品安全,从互联网监管到惩治腐败,政协大会会场内外,针锋相对、激烈讨论甚至争论的声音频频出现。

    这样一些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6日,张维庆委员在小组讨论会上对一些地方的用人不正之风、接待奢靡之风、八股文风、不讲真话等问题逐一批析,引发委员们强烈共鸣。

    7日的政协大会发言中,梁季阳委员指出房地产市场的病根在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激起了全场5次热烈的掌声。

    10日,在政协文艺界小组讨论会上,田军利委员提出了他对“软实力”“文化产业”等概念被“误用”的意见,引人深思。

    诤言和直谏向来为政协会议所欢迎和鼓励。开诚布公、直言不讳的沟通和交流,已成为政协会议的常见现象。

    在这里,委员们谈问题,毫不回避——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甚大。”王志珍委员坦言。

    “如果民间投资不能及时大规模的跟进,经济增长缺乏后续投资动力支持,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就难以保持。”李卫华委员忧心忡忡。

    “数量庞大的民营小企业面临许多‘老问题’,归根结底源于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不完善,一些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很多执行不到位。”孙晓华委员直言不讳。

    在这里,委员们提建议,直截了当——

    宋晓梧委员强调,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彭磷基委员指出,必须在制度上保证公平、公开、公正,防止出现利用廉租房政策的优惠措施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

    庄威委员呼吁,国家应制定政策,采取更多措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生产一线和基层就业。 …… ……

    “政协大会上,切中时弊、敢讲真话的发言越来越多了,这是民主开放的体现。”全国政协委员杨澜说。

    在争锋中加深认识,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人民政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日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开放•参与•融合——人民政协正以自己的生动实践,谱写协商民主新的辉煌

    “我确实想把这段时间大家反映的问题梳理一下。有的需要在深入研究和思考后再写提案;有的可稍加整理,写成社情民意,提交上去。我会尽力的。”

    政协会议开幕当天,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在自己的微博留下这样一条博文。几小时内80多条跟帖,超过2万名“粉丝”通过网络留下自己的关注和意见。

    越来越多的政协委员开通了自己的微博,通过新兴媒体集中民智、吸纳民意,把百姓关心的话题带到两会上。

    以微博、博客为代表的网络议政新载体,和其他传播手段一起,进一步将政协大会和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些委员的建议,引起其他委员的关注,网民不断跟帖,甚至形成网上舆论热点。

    对开放的两会,人们寄予厚望——“我是在北京找工作的学生,希望多关心房价问题”。一幅照片上,一位石家庄来京找工作的大学生手举白纸,白纸上是他对代表委员“写”出的心里话。

    对开放的大会,海外舆论高度关注——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康埈荣说,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和最高政策咨询机构发挥着收集民意并进行讨论的中国式民主机制的独特作用,从制度上支撑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希望两会提出富有现实意义的议案提案,制定富有现实意义的政策。

    “两会热点调查”、“我向总理报民生”……网站上的各种调查,成为民意的风向标,成为代表委员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参考。代表公众提问,媒体也将公众的呼声带给了委员,形成了一种对两会的参与。

    政协大会,不再仅仅是2000多位政协委员的会议——通过网络、电视直播和其他的传播手段,政协大会几乎变成了全民都可以参与、发表意见的会议。

    让海内外记者感到很贴心的是,所有采访安排的通知都提前一天以中英文公布在新闻中心网站上。网上还公布了委员名单等基本情况,以及会议驻地地点、34个界别委员驻地安排等信息。

    集体采访、直播小组讨论现场……面对3000多名境内外记者的信息渴求,政协会议的内容、形式越来越开放。

    在11天的政协会期里,相当多的界别小组讨论对境外记者开放。集体采访的次数达到4场,主题涉及世博会、教育改革、促进就业、政治协商等多个方面。

    连续7年报道两会的俄罗斯国际文传驻京记者柯舍夫说,政协会议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信息量越来越大。

    开放促进民主,民主推动参与。

    民主开放的氛围,焕发了政协委员的参与热情。“给我一分钟时间”“我说两句”……小组讨论会上,不时可见这样的场景。

    “现在这种民主气氛越来越浓,欢迎各种意见提出来,通过交流形成共识,这是政治民主的一种进步。”在大会发言中“抨击”耍花架子等不正之风的朱振中委员说。

    把一切能够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敞开心扉,笑迎世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人民政协正以自己的生动实践,谱写协商民主新的辉煌。 

    政协委员就"推进政治协商"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吴晶晶)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12日上午在两会新闻中心举行集体采访,政协委员就“推进政治协商”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接受集体采访的分别是: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主席傅克诚,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主席朱振中,福州市政协副主席王聪深。 >>>详细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二场提案办理协商会纪实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李菲、姜琳、王帆) 初春。政协礼堂三层会议室。

    宽敞明亮的大厅里,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郑万通与提出提案的有关民主党派中央、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等提案承办单位负责人围桌而坐,对提案进行集中协商办理,一场以“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主题的讨论热烈展开。

    “进一步提高就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税收等杠杆对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降低部分政策性垄断企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比重。”全国政协常委何丕洁代表参与有关提案的民革中央首先发言。 >>>详细

 
 
 相关链接
· 3月12日政协会议对境外记者开放的界别小组
· 穆麒茹委员建言:应当提高政协民主监督的及时性
· 政协委员履职期盼"日常化"--来自政协大会的声音
· 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举行第四次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