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舒静)“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改革的难点是什么,下一步该如何推进?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挺进,该如何发力?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接受了记者采访。
“改革找到了出路”
记者:5年来,新闻出版业始终走在文化体制改革前列,改革带来什么成就,为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哪些思路和经验?
李东东:“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新闻出版业呈现出大改革、大发展、大变化、大跨越态势,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新闻出版业科学发展之路。
经过全面深入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目前,全国10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企改制;已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在这个基础上,组建了100多家报刊集团和出版传媒企业集团。在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行业,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占到80%左右。可以说,改革找到了出路,改革激发了活力,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记者:报刊改革是不是改革难点?如何构筑报刊业集约化发展的新格局?
李东东:报刊分类改革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报刊数量较多,情况千差万别,因而也成了一个改革难点。新闻出版总署目前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下一步工作主要是积极推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分期分批转企改制。结合转企改制,以资本为纽带,促进报刊资源重组、结构调整。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三个一批”,即做强做大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从而构建有利于报刊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迈向新闻出版强国需“三个提高”
记者:中国出版业“航空母舰”已初具规模。如何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李东东:5年大跨越,新闻出版业竞争力得到空前增强,新闻出版大国地位更加巩固。新闻出版工作今后10年的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是“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到“十二五”期末,要实现新闻出版业总产出2.94万亿元、增加值8440亿元。
要实现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目标,为建设新闻出版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必须全面提升质量意识,在“三个提高”上下工夫:
一是要在提高改革质量上下工夫。已经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的新闻出版单位,必须继续创新体制机制,真正从传统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企业模式,打造一批世界知名的国家级骨干出版传媒企业、印刷复制企业和发行物流集团。
二是要在提高发展质量上下工夫。5年后,要完成2.94万亿元的任务,必须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切实提高加快发展意识,全面提高发展质量。一句话,在加快发展方面继续当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三是要在提高管理质量上下工夫。科学化的管理是前提,优质化的公共服务是关键。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在管理中抓创新,在发展中抓服务,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加快发展创造有力的行政支撑和良好的创业环境。
加大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记者:新闻出版五大惠民工程在全面深化推进,将如何惠及更多群众?新闻出版业如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李东东:民生问题、人民幸福指数等,是这次两会关注的焦点。在新形势新阶段,必须进一步加大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目前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建成农家书屋39万家,惠及几亿农民群众。
与此同时,还要努力解决好新闻出版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一步将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继续强化教材出版发行管理,规范教辅出版物市场秩序;二是加大新闻出版执法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和侵权盗版活动;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的打击力度;四是深入开展规范记者站、记者证管理专项工作,遏制“有偿新闻”等行为;五是进一步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六是深入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七是依法履行对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