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张照片,耐人寻味: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双手抱拳,半弓着腰向一群伸着录音笔的记者作揖。图下的文字介绍说,姜伟新一到驻地宾馆就遭记者围堵,逼问房地产调控新“国五条”,“不堪重负”的他频频向记者“讨饶”:不要再问了……
官员被记者逼问是两会常有的事,像姜部长这样讨饶的还是头次见。我不知道网络报道有没有断章取义,姜部长求记者“不要再问了”显然是“不理解”记者,提问是记者的天职,再说您一大部长平常见一面实在太难。好在两会比较开放,逮着了岂能轻易放过?
真心讲,我对这样的记者同行是怀有敬意的。一些跑两会的记者喜欢追“星”,追体育明星、影视明星、文化名人,问些生娃、绯闻之类的花边,把自己搞得像狗仔,也把两会弄得跟戏台子似的。新科政协委员姚明深受被追之苦,呼吁刹一刹两会记者“追星风”。全国两会是商国是、议民生的政治盛会,记者理应用笔头、镜头聚焦国之大事、民生大计,追问官员和倾听一线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才是两会报道题中之义。
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脚上沾着泥土,心头装着最质朴的民意,倾听他们寻常被遮蔽的声音,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是媒体应有的担当,也是两会民主的体现。但官员代表委员的声音和态度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重要。两会上集中起来的民意、确定的大政方针,最终是要靠这些官员去落实的。他们既是各地、各部门推举出来的“民意代表”,也是接受两会民主监督的对象,过去一年履职怎样?其辖域内民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解决?媒体都有必要追问,官员们也应坦诚相告。
比如大气污染问题,记者可以追问环保部长,也可追问那些“荣登”污染榜的城市行政首长;再如食品安全问题、医疗卫生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等,记者追问来参会的主事官员,既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守卫,也是通过这样的逼问给官员一种压力。有两会期间被拷问的压力预期,寻常理政起码不会太过敷衍;他们的言行透过媒体报道出去,民众自然会比较、会观察、会追问,这也是一种监督。
平和面对媒体逼问也是官员应有的民主修养,一见记者就扑上来捂镜头、抢录音笔显然已与当下政治语境格格不入。媒体逼问官员,一定程度上逼近的是两会与民众的距离,也是将权力推向阳光的开始。(张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