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季明、韩洁、李鹏翔)正在全国两会上提请人大代表审议和审查的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和计划报告中,对于大兴节俭之风着墨甚多,要求“勤俭办一切事业”,并对“三公经费”、会议费、差旅费、车辆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更明确的要求,引起代表委员的广泛共鸣。
严控:“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幅下降体现“八项规定”要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而计划报告在阐述“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的内容时专门指出,必须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关于节俭更为详尽的要求在预算报告之中,报告专门单设一节,要求“抓好政策落实,厉行勤俭节约”。具体举措包括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加强会议费、差旅费和车辆管理,严格控制修建装修办公室等楼堂馆所,进一步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同样在这份预算报告中,在介绍今年中央预算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时,列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50.58亿元,增长1.5%。报告解释说,增幅较低主要是落实中央有关规定,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预算专家蒋洪教授说,去年预算报告中所列的中央预算“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幅为3.4%,今年增幅的下降体现了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此外,过去的报告中也有厉行节约的相关要求,但一般会放在结尾处,这次的预算报告专列一节强调节约,并且位置也放在最后一章的第一部分,充分说明了今年中央对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的重视。
有保有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成由勤俭败由奢,今年两会上的三份报告都就节俭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得到了代表委员的普遍认可。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说,报告对厉行勤俭节约、防止铺张浪费的新要求,地方一定会坚决执行。去年以来,黄冈就下硬功夫解决了公车和出国考察的问题,换届以来,全市没有换一辆新车,用的全部都是过去的车辆,出国考察今年总共报了12个团,比去年下降了近40%,而且任务要求明确,“决不能把出国当成某些领导的待遇”。
记者注意到,在严格控制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幅的同时,今年的预算报告对中央财政民生类支出的安排仍然保持较快增长之势,体现了“有保有压”的思路。
教育支出增长9.3%、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0.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9.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3.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5.3%、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2.8%……尤其是医疗卫生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的增幅更快,分别达到27.1%和18.8%。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今年的预算安排突出重点、控制一般,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保障好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共文化等重点支出需要,体现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
落实:不“乱花钱”关键要强化预算监管
今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超过13.8万亿元,如何防止运用资金过程中的“跑冒滴漏”,代表委员认为关键是要强化预算监管。
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建立公款消费双重实名制、进一步遏制公款吃喝的贾康委员说:“堵住花钱漏洞关键要靠强监管。”首先,预算编制要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细化,编制阶段就应充分向人大、专家及公众征求意见,让预算更加公开透明;支出安排要突出重点,向惠民生、调结构倾斜,并进一步强化人大对财政资金的审查监督。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律师协会会长韩德云认为,要避免政府“乱花钱”,关键是要让政府严格按照预算来花钱。强化预算监管,需要全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同时改变目前监管单一的局面,引入包括人大、政协、社会、媒体等更多力量进行有效监督。
制度是确保节俭之风落到实处的保障。蒋洪委员建议,要遏制公款消费的不合理增长,一是要逐步取消接待费,要求出差到外地的费用全部由本单位承担,这样就能避免各地因在接待规格上互相攀比而水涨船高;二是公款消费都要按人建账,每个人签字的公款消费到底花了多少都能一目了然,这样既能遏制大手大脚浪费公款,又能在出现问题后有据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