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北京团代表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建议,国家尽快制定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健全利益决策和协调机制。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生态治理问题,应尽快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李士祥代表说,世界城市发展史表明,城市群不仅已经代表国家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综合单元,而且也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载体。在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中,京津冀占据重要位置,打造首都经济圈就是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三省市发展缺乏完善的协调机制和企业跨地区转移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功能定位、产业链条、资源整合、空间布局、人口分布等方面不统筹、不协调、不互补。发展阶段的较大差异导致北京向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很困难。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生态治理问题,李士祥表示,区域污染输送问题成为华北地区大气治理面临的共同问题。北京PM2.5主要污染物25%左右来源于区域输送。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区域输送可能达到40%左右。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迫切需要区域联防联控。在水资源方面,去年北京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193.3立方米,解决北京水资源紧张问题除了自身严格水资源管理外,还需要建立跨区域的水资源保护机制和生态利益补偿机制。
来自市科委的闫傲霜代表在发言中对区域环境联防联控机制作了更为明确的阐述。她说,奥运期间,在国家统一指挥和周边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区域联防联控的机制,应借鉴奥运成功的经验,成立由国务院主管领导牵头,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省级政府参加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域联防联控长效机制,研究制定环首都经济圈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整体规划,着力控制大区域内的燃煤、燃油和机动车总量,整体调整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空气质量的预警会商、重污染日应急联动。
她还建议由国家环保部、科技部等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联合指导北京市制定“首都蓝天行动计划”,用十年的时间,使北京市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再下降30%左右。对此,在大气污染的监测、预警、防控全过程中可加强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在紧急状况下全方位监控,在可能出现严重污染情况下实现预报预警。在常规手段作用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空间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预警预报。
据了解,空间遥感技术是一种根据电磁波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记者 吴迪 王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