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老工业基地的“生态脚印”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省长陈政高
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记者李菲、李铮)多年来,辽宁省由于重工业集中造成的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后,近年来辽宁的环保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针对老工业基地如何抓好环境保护,民生建设如何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在两会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给出了明确而清晰的答案。
“辽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辽河在全国重度污染的‘三湖三河’中率先摘帽,这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创新体制机制,和中央部门一起投入真金白银,取得的结果。”陈政高说。
他介绍,为治理辽河,辽宁省在全长538公里,总面积1869.2平方公里内设立辽河保护区管理局,依法授权它统一负责保护区内的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的体制。2008年到2012年底,为治理辽河共计投入320亿元,在投入使用多个污水处理厂同时,关闭了1000多个造纸等小企业。在辽河两岸1050米的封闭区域内,退耕还草。这些体制创新和有力措施保证了辽河水变清。
现在,辽宁实现了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能力315万吨。出台运行了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暂行办法,建立了“污染者受处罚,受污染者得补偿”的长效机制,解决了省内河流上下游地区之间的水污染补偿问题。
辽河的治理在辽宁省被称为“碧水工程”。辽河摘帽后,辽宁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并没有停止,“青山工程”“蓝天工程”相继启动。
陈政高说:“按照中央的要求,辽宁省在治水、治山、治大气三方面下了大功夫。我们也相信,辽宁能治好水,也一定能治好山、治理好大气。‘碧水工程’延续同时,‘青山工程’‘蓝天工程’是我们生态建设工作的具体抓手。”
他指出,辽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时间较长,这导致山体破坏十分严重。据统计,有2900多个矿和1000多个在生产的矿,都需要恢复生态。总计投入也需要几百个亿,2013年就需要投入30亿。“青山工程”从2012年开始,辽宁将对辽宁省150万亩荒山、260多万亩超过25度的坡地种树还林。再经过三四年的努力,治山就能有眉目。
陈政高说,在治理大气的工作中,辽宁省已和中石油商定,中石油投资260亿元开始“气化辽宁”工程,修建大连到沈阳、秦皇岛到沈阳两条天然气输送管线。届时,2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将输送到辽宁主要城市,辐射面到乡镇。清洁能源的使用为辽宁大气的改善提供了可能,“另外,冬天供暖是对大气污染的另外一个主要源头。目前,辽宁已开始热电联产工程。这种供热面积大的供暖方式将改变辽宁锅炉房遍地、烟囱林立的现状。热电联产的供热面积将达到1300万平方米时,辽宁将实现一县一热源。即使是沈阳这样的大城市,六七个烟囱足以保证全市的供暖。”
在抓好环境治理的同时,辽宁省的民生建设、经济发展也没有放慢步伐。2012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2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84元,都排在全国第九位。
“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而且这个平均数包括了占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总数8%的477万企业退休人员,要知道,他们的养老金虽比2007年翻了一番,但仍只有1662元。”陈政高说,“我们深知,全国第九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沿海五省三市相比还有差距,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今后一段时期,我们一定会继续创造优质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和保障水平,让全省人民在优美的环境中过上幸福的日子。”
陈政高说:“今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周年,八九月间,辽宁将举办全国瞩目的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4400万辽宁人一定会奉献一届节俭、全新的盛会,欢迎海内外的朋友来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