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解读>>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哪些新成就?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29日 10时36分   来源:国研室

    过去的五年,全军和武警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部队全面建设不断加强,军事斗争准备进一步拓展深化,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全面增强,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

    一、思想政治建设坚强有力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十八大精神,不断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广大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进一步巩固。全面加强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以高中级干部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组织纪念建党90周年、建军85周年活动,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制定实施《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官兵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全军干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84%。积极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注重运用网络搞好教育,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着力培育战斗精神,广大官兵政治坚定、思想稳定、士气高昂、团结和谐,涌现出何祥美、严高鸿、载人航天英雄群体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进集体,受到全社会热情关注,引领着良好社会风尚。

    二、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拓展深化

    坚持军事斗争准备龙头地位不动摇,坚持扭住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不放松,统筹推进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部队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加强日常战备和边海空防管控,确保了战略全局稳定。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创新,深化战略和作战问题研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始终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和有机融合,军事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和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有了明显进步,军事航天、战略投送等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陆军正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海军初步发展成为具备较强近海防御能力以及一定远海作战手段的综合性军种,空军正加快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第二炮兵已成为一支精干有效、核常兼备的战略力量,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步伐加快,我军已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加速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

    三、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加快

    保障体制一体化稳步推进,以联合作战体系建设为牵引,建成一批重大战备工程和重要战场设施,构建涵盖不同层次、覆盖各军兵种的后勤装备体系,组建后勤机动保障力量,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战备物资储备体系,全军保障力量正在形成整体。后勤保障社会化水平大幅提升,后勤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物资保障实现了领取、发放自动化和可视化,建立起野战后勤指挥、远程医疗等后勤装备信息化系统,全面推广应用军人保障卡,全要素全流程物资保障大系统正逐步建成。后勤管理科学化成效明显,90%以上的边远艰苦地区部队解决了吃水、用电等实际问题,士兵医疗保障标准五年增长30%,逐步建立军人保险保障体系,扎实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妥善做好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工作,提高优抚对象生活保障水平,制定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广大官兵扎根部队、献身国防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

    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加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与筹划,统筹新装备发展和现有装备改造,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大批先进武器装备列装,第一艘航母交付海军,大型运输机实现首飞,信息化主战武器装备系统成为我军新质战斗力的“增长点”,我军基本建成以第三代装备为骨干、第二代装备为主体的武器装备体系。加大现役装备升级改造和延寿整修力度,有力促进了武器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出色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九号交会对接等一系列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振奋了民族精神。

    五、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深入发展

    坚持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位置,着眼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扎实推动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扎实抓好基础训练和首长机关训练,抓好诸军兵种联合训练,抓好新型作战力量训练,突出搞好使命课题训练,广泛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和比武竞赛活动,全面提高训练实战化水平,成功组织一系列实兵实弹检验性演习和整建制部队远程跨区机动作战演练,部队核心军事能力稳步提升。坚持以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为重要切入点和抓手,创新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模式,改善训练条件和手段,积极开展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体系初步构建。坚持依法治训、按纲施训、科学组训,做到严格科学正规扎实抓训练。推动军队院校教育科学发展,新型院校体系进一步完善,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六、国防和军队改革稳步推进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战略举措,积极稳妥实施军队改革,不断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强化军委战略管理功能,组建解放军战略规划部。调整优化作战力量结构和部队编成,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健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联合训练体制、联合保障体制,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逐步构建。调整完善政策制度,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兵役制度、军人转业退伍安置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军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一些长期制约军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七、部队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

    军事立法步伐不断加快,军事法基本覆盖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领域,主要法律法规基本齐全,法律规范衔接配套。严格依据条令条例和法规制度管理教育部队,坚持政治要求严、管理教育严、军事训练严、执行纪律严、落实制度严,做到领导依法决策、部队依法建设、官兵依法履职,保持了部队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认真研究解决新形势下部队管理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部队管理方式方法。严格按照《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抓基层打基础,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牢固树立和落实安全发展理念,狠抓重大安全问题防范,及时妥善处置涉军敏感问题,积极开展防间保密工作,部队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八、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

    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民兵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能力不断增强,在服务军事斗争准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优化后备力量结构布局,提高后备力量建设质量,精简预备役部队,压缩基干民兵总规模。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和国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依托骨干企业建成一批经济动员中心,组建一批交通专业保障队伍。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派出官兵20多万人次协助地方军训学生2000多万人,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了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

    九、对外军事交流与合作形成新格局

    坚持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大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与外军的高层交往,开展务实合作,为促进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建立军事外交关系,与22个国家的防务部门和军队开展了机制性战略磋商和防务对话,先后与20多个国家的军队举行联合演习和联合训练,着力增进军事互信,积极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建立每月一次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制度,实现了军事新闻发布常态化。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国际反恐、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行动,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十、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

    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军民战略合作,军民深度融合的战略格局正逐步形成。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充分利用民用工业能力和社会资源开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技术转换机制初步建立。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的渠道,与军队签约培养国防生的普通高校达110多所。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不断拓展军队社会化保障领域和范围,保障领域由驻地保障向机动保障、海外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延伸。同时,加强军民融合规划计划、政策制度建设,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列章节勾勒军民融合式发展蓝图,出台《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签署多个军地战略合作协议,为军民融合提供了有力法规制度保障。积极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圆满完成了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支援北京奥运会和维护社会稳定、国际维和、护航等重大任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