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4年10月23日(星期四)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介绍2014年前三季度外汇收支数据等,并答记者问。 [人民日报 记者]今年三季度以来,我国进出口顺差屡创新高,人民币汇率总体升值,但是银行的结售汇顺差持续走低,有些月份甚至出现逆差,怎样解释这一现象?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国当前面临资本大量外逃的风险?未来外汇形势又会怎样发展?谢谢。 [管涛]谢谢你的问题,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三季度人民币汇率有所回升,贸易顺差较大,但是外汇市场上却出现少量的供不应求。这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是3月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新成果的进一步显现。今年2月中旬,特别是3月17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浮动区间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了明显的双向波动,有涨有跌,改变了过去的单边走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市场,使得市场主体调整了外汇交易策略,企业购汇意愿普遍增强,结汇动机有所减弱。虽然最近几个月人民币汇率有所回升,但是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企业对前期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还是记忆深刻的,所以总体上仍然延续了增加外汇存款、减少外汇贷款和对外负债的财务调整。我们现在有一组数据,给大家说明这个情况。 第一,三季度银行结汇较二季度增长3%,而售汇增长14%。从衡量企业购汇动机的指标来看,三季度企业外汇支付的购汇比例达到70%,比上半年上升5个百分点;而企业外汇收入中结汇的比例是69%,比上半年总体回落了3个百分点。 第二,从企业外汇存贷款情况看,三季度企业外汇存款增长38亿美元,其中7、8月份合计增长229亿美元,而一季度企业外汇存款增加387亿美元,二季度增加652亿美元。同时,三季度境内外汇贷款下降212亿美元,而一季度增加626亿美元,二季度减少23亿美元。此外,三季度企业的进口跨境贸易融资余额下降365亿美元,而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增加241亿和187亿美元。所以,这些数据显示,三季度企业总体上还是结汇意愿减弱、购汇意愿增强,增加外汇存款、减少外汇贷款和对外负债,延续了这样一种财务调整。 至于怎么看这个情况,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有资本外流但并非风险或者问题。三季度海关统计的进出口顺差1281亿美元,环比增长48%,同比增长111%。而外汇市场出现供不应求,必然对应着资本项下净流出,这不应被视为风险或者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从调整的结果看,这种变化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家年初就确定了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的目标。一季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增加1000多亿美元,完成国际收支平衡任务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进入4月份以后,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由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企业进行了反向的财务调整。二季度,虽然贸易顺差扩大,经常项目盈余增加,但资本项目却从上个季度的940亿美元净流入转为162亿美元净流出,国际收支口径的外汇储备资产增加额从上季度的上千亿美元降到了200多亿美元,环比降幅达82%。初步预计,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仍是“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平衡格局。这对于实现我国国际收支自主性平衡是有益的,也为央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从调整的路径看,企业增加外汇存款,包括一些企业增加对外投资,使得我国贸易顺差由国家集中持有变成市场分散持有,符合藏汇于民的改革方向。企业减少外汇贷款和对外负债有利于降低货币错配,减少对外负债敞口,能够降低金融风险。而且,在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央行逐步淡出外汇市场干预,就意味着贸易顺差必然对应着资本流出,而且贸易顺差越大,资本流出规模就越大,这本身也是改革的方向。我们改革取得了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不能把这一结果当成问题,这需要我们认真权衡。 第三,从调整的过程看,2012年底到今年年初,我国曾经历了一轮资本较大净流入。近期由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资金由偏流入转向偏流出,“钟摆效应”比较明显,这也是正常的。况且,两三百亿美元的供求缺口并不算大,是可以承受的。而且三季度企业外汇收入结汇的比例仍然达到69%,比二季度还上升了1个百分点。9月份,企业外汇收入中的结汇比例达到74%,比8月份上升了6个百分点,说明当前市场主体的持汇意愿还是稳定的,并没有出现恐慌性的囤积外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