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战略被欧盟理解还需时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2-19 15:20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12月14日开始对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进行正式访问,出席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在塞尔维亚举行的第三次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并赴泰国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领导人会议。李克强总理第二站到达塞尔维亚,其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亮点?收获哪些成果?中方将如何促进中东欧地区的发展?2014年12月19日14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刘作奎、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于军作客中国政府网,为您深度解析!

[主持人]网友也提到了这个问题,随着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越来越密切、接触越来越密切,就会让欧盟有一点点担心,那么怎么来看待这个担心,我们怎么来化解这个担心呢?

[于军]这是从第一次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开始会晤的时候就有了的。当时默克尔有一句话,她说以前美国人爱干这个事,召集大家开会,现在中国人也开始开会了,当然对此我们不嫉妒。那后面的心态很复杂,大国里面对这个有警惕之心的还是德国,我们对德国的判断一定要两方面看,不但要看到积极的一方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方面。很多的场合碰到欧洲人,有高官、有学者,有的比较熟悉的直接开口就问说你究竟是要干什么?是不是要分裂欧洲?我说不可能啊,我说你这样问题的后面坦率地说说明了你对中国的不信任,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合作共赢的战略这么多年来是国家的意志,这么多年来我们说了多少次了,这是你对中国的战略发展前景和战略意图的不信任。第二个不信任你是对中东欧国家的不信任,已经这么多欧盟国家的成员了,你还认为他要和欧盟分庭抗礼,我说你这不仅是不信任,也是不尊重你的合作伙伴。

实际上也是这样,他自信不如以前了,欧洲突然缺了自信,就认为像这样的一些事情只要中国人要出手他马上是一种很大的压力。以前的欧洲可不是这样,所以他的反映是这样的几个情绪在后面,之所以有这样的情绪在里面,应该说五六年来双方在国际社会当中,双方在实力对比当中有一些变化的趋势,他也看到了。但是更深的一个原因就是目前西方的理论界、战略界,根据他的理论框架和战略思维以及历史经验解释不了今天中国的发展,解释不了今天和世界关系当中中国人提出的一些理念,他不仅不能解释,连理解上都困难。

当然我们也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在和世界的交往当中,在解说自己的战略意图的时候,我们自己也还没有形成一套能让大家一下子就能够听得懂、能够接受的话语体系。跟他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体系我们也还在构建当中,当然这可能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双方,中国和各方之间相互逐渐逐渐地做工作,相互的理解,特别是理解你的战略意图,理解更深层次的就是你的历史文化和战略思维,这是需要时间的。我觉得这种疑虑对欧洲人来说并不利,如果紧抱着这种疑虑来处理这些关系的话,前途就不大了。

[刘作奎]我也是同意于主任的说法。中欧双方之间尽管各个领域有一些关系了,但是各个领域之间的互信还是比较缺乏的。欧盟官方迄今为止有一些表态,但是表态的时候还是比较少的,也是静观其变。就是看看中国到底想干什么。但是在为数不多的场合我也在接触一些欧盟官员,看看他们表态,通过表态可以看出这个怀疑还是存在的。今年9月的欧盟对外署的一个官方的对外的表现就是将来中国中东欧合作的三点原则:一是保持透明度,中东欧国家谈什么、合作什么你得提前告诉我;二是必须邀请欧盟作为观察员加入进来,让我们看看具体你们在干什么;三是16+1框架不能是一个封闭的、专署的、聚集的框架,应该有包容性加入欧盟的关切和议程,比如乌克兰危机和欧盟的框架加进来。

后来这个官员又到了中国,又见了一次面,我们又交流了一下,我反驳了他几个观点,就是目前增信释疑的观点,我说第一透明度是有的,而且透明度越来越强,包括几次峰会都是和欧盟进行了充分的沟通;第二我是说如果欧盟想真正理解中国的意图,你不能总是让中国请你做观察员你坐在那里什么都不说,我也不知道你是在想什么,你必须是一个参与者,而且是一个共同讨论者,你必须把你的关切说出来,具体哪些领域你要说清楚;第三就是更大的平台和场合让双方沟通,怎么扩大我们的共赢,因为16+1不是像他理解的很封闭的东西,不是单独做的,希腊现在也在加进来,早期的时候很多国家也在申请加入,包括奥地利这样的国家。所以从这三点来说他是不了解、不熟悉、还很陌生的阶段。

我想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方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障碍确实是存在的,就像于主任也说的一些东西。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中欧海陆快线现在这个线实际上是存在的,就是从希腊港到中东欧再到欧洲腹地的货运通道是存在的,只是它是一个比较旧的通道,运输效率比较低,但是这个线路一旦运用起来之后你就会发现中国的货物从广东到德国的汉堡港甚至到阿姆斯特丹的港口码头货运量不能说明显吧,但是是出现了减少的情况。这说明什么?我们选择了希腊港口发现了便捷的通道后周边国家包括荷兰确实感觉到对我的贸易出现冲击,贸易份额出现变小的趋势,如果中欧海陆快线将来达到200公里甚至更便利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货物会集中在希腊的港口,而不是在汉堡港或者阿姆斯特丹港,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冲击,这是需要双方来解决的。

还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大部分的国家是欧盟成员,他们的主权已经让度了,包括贸易政策甚至外交政策,但是如果和中国具体地谈对欧盟的规则是有一点影响,但是对欧盟方面需要沟通和说明,我们要发展的是更平和的,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政策,这个层面可能是需要一个沟通。而且中国也在说16+1的政策从来不是机制化的,我们这里就是要打造一个合作的平台,我们不会变成一个机制化的,不会变成战略合作伙伴或者机制化的对话手段,而是说就是16+1是很务实合作的平台,我们考虑到了欧盟的关切。所以将来欧盟这个不同的层面还是要做一些工作的,不是我们说的那么简单,欧盟怀疑我们怎么办、怎么进一步深化,有些需要靠时间,有些需要靠智慧,有些真的要靠欧盟重要成员国包括法德进一步坐下来看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更长远的东西,如果16+1有一个更长远的发展,它的包容性甚至和其他大国的合作都可以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

责任编辑: 向思敏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