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垦区34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见成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12-09 20:00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昔日“人心思迁” 今变“幸福团场”
--塔里木垦区34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见成效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9日电(记者 储学军 李秀芩 潘莹)初冬的南疆大地满是金黄。记者来到6年前采访过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塔里木垦区34团,看到这个当年因缺水、风沙肆虐差点整体迁走的团场,如今枣香浓郁,棉絮芬芳,越来越多的职工过上拥有“一片园子、一套房子、一部车子”的小康日子,团场处处呈现出一派欢乐吉祥的生活图景。

    “环境越变越好 心情越来越好”

    沿国道218线自库尔勒向南,两旁胡杨林由密渐疏,裸露的荒漠地带增多,表明已逼近塔里木河下游。

    34团是塔里木河下游最后的一个灌溉单位,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间。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34团人在亘古荒原开发建设,种地植树,建起一道阻止两大沙漠合龙的“绿色屏障”。上世纪80年代后,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塔里木河下游缺水问题突出,风灾、沙尘暴等灾害频繁发生。

    2007年4月,记者到34团采访,恰逢春播,一场肆虐的大风宣告了又一次播种失败。我们赶到地里,树丫杈、渠道边到处可见被大风掀起的白色残膜,有的棉农蹲在田埂边伤心地哭泣。职工告诉我们,年年这样,最多时一年复播达6次。时任34团团长的薛利介绍,34团每年因风沙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达1000万元以上。

    自治区劳动模范、34团职工任琼华在团场工作生活20多年。她回忆说,过去团场人都怕刮风天,尤其春季风沙肆虐时,沙尘遮天蔽日,白天突然变“黑天”。那时,穿身新衣服到库尔勒市开会,浑身上下蒙上白茫茫一层土,人家一看就知道是34团的。

    因为缺水、风沙侵害严重,34团很多田地弃耕撂荒,职工连年亏损,生产生活条件恶劣,34团曾一度打算全团整体迁走。

    34团党委书记、政委薛利这次见到我们,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国家对塔里木河进行综合治理,把我们34团给救了!”

    薛利说的塔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始于本世纪初,国家总投资100多亿元。截至目前,已实现连续13次向下游输水,这使塔里木河下游两岸重获生机。

    有了水还不够,薛利开始搞作物结构调整,下决心把多年单一种植的棉花从非宜棉区退出,在2万余亩与沙漠“接壤”的田地上种植了香梨、红枣等经济林;同时,大搞节水农业。全团生态受益面积不断扩大,不仅锁住风沙,缺水问题极大缓解,沙尘暴灾害天气明显减少。薛利说,今年春播期间,连续3场大风沙尘天气,全团没有1亩耕地揭膜重播。

    任琼华响应团里号召,第一个在自家棉田引入滴灌,当年承包的200亩棉花地大获丰收,高压节水滴灌技术由此在全团推开。带头致富的任琼华不忘团场贫困职工,一再把自家田地出让给其他困难户承包,手把手传授新技术,帮助更多人致富。她说:“这些年不缺水了,环境越变越好,心情也越来越好。”

    “职工的私家车比我的还高级”

    “34团已不是过去条件艰苦的概念了。”薛利满面欣喜地说。这几年,通过调优产业结构,鼓励职工多元增收,34团甩掉了贫困帽子,职工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6连连长周小明在基层当了20年连长,这些年眼见职工一个个收入打了“翻身账”,摆脱了年年欠帐倒挂的日子。“连队过去80%以上都是亏损户,现在超过60%实现了‘三个一’(一片园子、一套房子、一部车子),不少职工开的私家车比我的还高级!”他高兴地说。

    周小明告诉我们,团场这两年调结构力度大。过去,团场职工靠种棉花单一收入,碰上灾害频繁,年底往往成为“倒挂户”。和6年前团场种植结构“一棉独大”不同,如今,枣树成了家家户户的“摇钱树”。周小明说,种红枣不像种棉花“吃水多”,能实现一举多得:既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又起到防风固沙作用,还能帮助职工增加收入。

    眼下是红枣丰收时节,薛利告诉我们,34团种植的有机红枣,市场十分畅销,根据今年行情预计,34团种植红枣职工收入平均8万元以上。九连职工冯其湘种植红枣25亩,年收入有望超过30万元。

    34团党委常委、副团长朱福生介绍,这几年,34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生态养殖业,提升农产品质量,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形成了绿色、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34团种植的“西域红福”红枣、“小白嘴”山药等农产品,已打入内地市场,实现了农业产业特色种植效益翻番。

    此外,通过资产入股、路边经济、畜牧业养殖及棉田枣园间种经济作物,全团在职职工将增加收入1万多元。

    “老百姓的幸福是我们最大心愿”

    解决了“钱袋子”问题,还要考虑“脑袋”问题。2011年,34团与新疆兵团级重点中学华山中学“牵手”,引入先进办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由华山中学挂职到34团中学任校长的鲍永生至今记得,他刚来学校时召集300名学生家长开家长会,结果只到80人。学校改变方式,把家长会前移到连队,结果场场爆满。两年时间,热爱学习、重视教育的氛围在学生和家长中形成,34团学校从硬件设施到管理理念、课程设置都发生巨大变化。2012年,中考升学率提高8个百分点,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在河北援助下,投资1100万元,以一流标准建设的34团幼儿园已建成,让团场孩子从小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启蒙教育。

    记者来到34团医院采访,副院长于向荣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团场每年拨款100多万元,让职工享受“免费住院”,深受职工欢迎,医院住院率从不足50%增加到80%以上,切实缓解了职工看病贵问题。

    在34团医院楼下不远处,团场投资450余万元建起职工精神康复中心。这里生活着100多名老无所依的孤寡人员、残疾人及精神病患者,方圆数百公里其他团场不少人慕名投奔而来,被群众称赞为“阳光医院”。

    34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张文兴说,3年来,34团以“宜居宜业,生态绿色”为原则的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建成新楼房4300套,水、电、暖、路、绿化配套设施到位,家家通上天然气。一线职工转变生活方式,农闲时集中住在团部,实行社区管理,忙时到连队从事生产工作,实行连队农业经营公司管理,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说到底,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围绕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愿望出发,老百姓的幸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薛利说。

    34团职工子女夏迎春在重庆读完大学,一直在内地打工。这几年团场面貌大变样,他看好这里的发展前景,两年前回家乡工作。今年他同时赶上三件喜事:与爱人倪小莉喜结良缘,喜迁90平方米新楼房,喜得贵子。

    来自甘肃的大学毕业生王小龙曾先后在洛阳、乌鲁木齐工作,去年“落脚”34团中学当教师,他评价,这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希望的地方,给他带来全新感受。

    34团宣传科科长富云告诉记者,2008年前,没人愿意留团工作,别说大学生,就是小学毕业也不愿留下来。2011年到2013年,外地和本团大学毕业生到团场工作的131名。一些迁回内地的退休职工也纷纷回团居住,安享晚年。

责任编辑: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