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金率0.5个百分点。另外还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央行为何要在这个时间点普降存款准备金率?此次降准反映了我国怎样的货币政策导向?预期会达到怎样的效果?会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货币政策趋势又是怎么样的?2015年2月6日16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作客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并回答网友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那您能否用一组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陆磊]我在这里给大家一些直白的虚拟性数据吧。因为如果我们用80多万亿的人民币实际贷款量数据进行比较的话,相对来说不那么直白,反而会显得枯燥。直白的数据就是,假设有100万的存款,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是20%,就意味着20万资金被央行锁定不能使用。如果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则有1万资金从央行回归商业银行,变成了可支付、可贷款的资金,于是实体经济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可使用的货币量就多了。 第二个层面。刚才说了存款准备金率假设是20%,有100万的存款就意味着商业性金融机构可贷款的量是80万,而资金一定是在银行账户之间转移的,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甲企业需要贷款,贷到80万后支付给乙企业,于是乙企业账户中多出80万。因此银行会观察到我又多出80万存款,再按照80%比率即64万可贷资金量可以用于贷款。由此不断滚动下去形成货币乘数效应。 如果把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一点,比如降低0.5个百分点或者更多一些,就意味着商业性金融机构吸收存款之后可用于贷款的资金量上升了,就是前面所讲的甲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贷款,然后资金从甲企业向乙企业完成支付后使得乙企业账户中的存款又增加,形成了更多的派生存款,并进而按照更高比例再次发放贷款,引起货币按照乘数效应上升,并最终体现为贷款量的增加、广义货币量的增长以及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感觉到的流动性更加宽松的状态。 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在经济运行当中的机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