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5年6月3日(星期三)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吹风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杨春平,国土资源部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助理张晓玲,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焕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王学军介绍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有两个问题:第一,如何从整体上评价我国当前的生态状况?第二,生态修复工作方面我国现在做了哪些部署和安排?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焕良]当前我国的生态状况,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讲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生态这个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生态状况怎么样呢?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需要地绿、天蓝、水净,从哪儿来?要有一个基本生态保障,也就是说生态要安全。基于这一点,评价一下目前的生态状况怎么样。应该说,经过生态保护和修复,我们的生态状况有较大地改善,但总体上生态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森林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现在经过努力,森林覆盖率达到21.63%,比建国初期的8.6%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如果比之世界31%的水平,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森林质量比较差。质量决定着它的功能。我们的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只有89%,世界平均水平是120%左右。欧洲一些发达国家300-320%乃至于更高,因此我们有差距。二、土地沙化、石漠化严重。根据第四次全国沙化监测,现在沙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三、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现在水土流失总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7%。湿地破坏到目前为止还难以抑制,通过第二次湿地清查,全国单块面积大于8公顷的湿地总面积8.04亿亩。据我们的长期研究和统计,近50年来中国的湿地损失率达到了21.6%。一些典型案例非常多,动植物受到威胁也比较多,动植物栖息地受到压迫或者威胁还比较重。 总的来讲,我们通过这些年艰苦努力的生态保护和恢复,中国的生态总体状况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应该说中国有四个问题是值得我们琢磨的。第一,先天基础比较脆弱。第二,历史负担比较沉重。第三,现实压力比较巨大。第四,生态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完成。我们既要还历史旧账,同时发展过程中不欠新账。这也是《意见》在第五部分明确提出,生态修复是长期的过程,对我们来说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