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5年7月14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吹风会,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成果情况和二战中中国贡献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并答记者问。 中国日报记者: 请问两位专家两个问题,第一是请简要地明确一下两批成果的区别。第二是有观点认为70年已经过去了,中国这边还在强调战争伤亡的数据,是不是有煽动民族情绪的想法,想请专家驳斥一下这个观点。 李忠杰: 两批成果有没有区别?其实根本上没有区别,都是我们整个调研过程当中的成果。刚才说了一共300本,我们的工作只不过是分批出版。应该说这些成果基本上都已经汇编完成了,我们要再一次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修改、确认,所以根据工作的进展,如果哪些先完成了,我们就先出版。这就是为什么说第一批出版和第二批出版本质上是一致的。当然内容上会有一些侧重点和差别。省卷前面出了12本,现在又出了12本,这个没有差别。我们第一批把抗战惨案汇编了12本,这是第一批出的,这是一个重头的。第一批还有一个提醒大家注意的,我们请山东省把全省在抗战期间死难者的名录全部整理出了14本。为什么出一个名录呢?因为大家知道,有一些右翼势力老是说,你们如果说伤亡,你们提供名单啊。国际社会有一个惯例,如果说伤亡情况,最好是收集到名单。名单提供本身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当年中国对死亡者的档案记录不是那么严格、那么完整,所以现在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不管如何,我们是有名单的,不是拿不出名单来。我们就指定山东省先拿出一个省的给大家看看,让全世界看看我们有没有。我们原来是准备搞山东全部伤亡的,这个量非常大,为了保证确凿无疑,非常准确,我们最后确定山东省100个县区死难者名录,完全死亡的名录,这里包括姓名、籍贯、殉难地点、时间等几个基本要素。这一套书完全就是名单,做这个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说人的姓名,中国人的姓名有的是很正规的名字,有的是小名,有的是去世了,家里没人了,怎么办?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开会回忆,比如某某家有一个孩子怎么死的。所以这样一个非常准确的数字,通过各种努力把它统计出来,我们在第一批就出了。第二批我们是补充出了12个省,开始出B系列的,第一批没有出B系列,现在开始出。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过去70年了,还有必要搞这样的调研吗?是不是有其他的嫌疑啊?前面我已经说了,这是对历史负责,这是对人民负责,这是对国际社会负责。前面我也说了,我们的出发点,首先是因为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事件,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巨大的灾难,我们不能对这样的历史事件和灾难漠不关心,或者糊里糊涂,所以我们将历史存照,留下来。几十年之后、几百年之后、上千年之后,如果要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这样的事件,请看此书。这是我们的责任。至于说现实,按道理来说,几十年过去我们不需要大张旗鼓地整天谈这个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因为确实有一些势力,直到今天对当年日本侵略所造成的罪行和伤害,仍然不肯承认,连个像模像样的道歉都还在那儿扭扭捏捏。想一想、看一看当年我们老百姓付出的巨大的牺牲、伤亡,怎么能不难受。所以我们用事实来说话,绝不是想煽动什么。每一个看了这本书的人,自然会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判断。从总体上、外交上,我们当然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当然希望和日本之间发展友好合作的关系,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 王建朗: 我补充几句,经常会有人提问,你们关于抗战损失的数字为什么会有变化。实际上,我们现在统计的数字是包括了从1931年开始,而战后统计的是8年的损失,即从1937年至1945年,现在的统计数字是从1931年至1945年,时间的跨度有变化。 至于说为什么70年过去了我们还在研究历史,做一些调查,李先生讲得很好,我们也经常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的教训永远值得吸取,不仅是当年的侵略国值得吸取这个教训,对于被侵略国也有很多教训需要吸取。我们怎么样来制止侵略战争的发生?对于侵略国来说它怎么样不发动侵略?这方面真的是有很多的教训和经验值得我们研究。我以前也曾经说,我们纪念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关注历史是为了面向未来,不是说纪念战争是为了继续仇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