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秩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于《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基础上所确定的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7-23 18:26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5年7月23日(星期四)下午3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吕耀东、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赵建文介绍《波茨坦公告》的背景、内容、意义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新社记者]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旧金山和约解决了同盟国在战后对日本的处置问题,而非《波茨坦公告》,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吕耀东] 《波茨坦公告》是作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要盟国而决定的,从这一点来讲,战后秩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于《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基础上所确定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从《波茨坦公告》的一些条款可以看出,它是对于日本的军国主义所犯的侵略罪行的惩罚。《波茨坦公告》对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及战后的一些安排,日本在投降书中已经明确接受,而且是无条件接受的。现在国际社会对于《波茨坦公告》是予以认可的。

    [赵建文]关于《波茨坦公告》与旧金山和约的关系,根据国际法,条约只约束缔约国,这一条没有什么疑问。战后媾和的时候,美国操纵召开旧金山会议,在中国对日本最主要的参战国没有参加的情况下召开旧金山和会,当时周恩来代表中国发表的声明说得非常清楚,如果没有中国参加,对日合约是非法的、无效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大部分参加了旧金山会议,但是也不认可旧金山和约,旧金山和约是西方国家对日本缔结的合约,旧金山和约违背《开罗宣言》、违背《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说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应该归还中国,《旧金山和约》说日本“放弃”过去战争中占领的领土,目的是为台湾地位未定制造法律依据。中日两国之间应该适用旧金山和约还是《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毫无疑问应该适用《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

    日本与旧金山和约的其他缔约国,它们的相互关系上,他们说旧金山和约,法律上是可以的,但是与中国说旧金山和约是毫无根据的,中国从来没有参加过旧金山会议,也没有批准该和约,什么行为应当遵守的依据都没有。中日关系正常化过程中,这个问题提出来了,旧金山和约对中国有效、无效,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解决了的问题。当时日本坚持旧金山和约,我们坚持《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后来中日联合声明重申《波茨坦公告》第八条,也有重申《开罗宣言》的意义。按照国际法,日本是旧金山和约的缔约国,它与旧金山和约的其他缔约国可以适用旧金山和约,日本又是《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缔约国,它与中国的关系只适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不说政治,就说法律,就法律论法律,就是这么个道理。

    [金以林]我补充一点。正如赵老师提到的,《旧金山和约》仅对缔约国有约束力,中国政府没有出席旧金山会议,也不承认《旧金山合约》。我们之所以强调《波茨坦公告》,就是要确认战时同盟国对日本战后的处置。这一点,在《旧金山和约》中被淡化了。正是由于战后国际社会没有认真履行《波茨坦公告》,造成当前一些日本右翼政要企图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

    《波茨坦公告》第6条指出:“吾人坚持,非将负责之穷兵黩武主义驱逐出世界,则和平安全及正义之新秩序势不可能。”同时明确“对于战争罪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者在内,将处以法律之裁判”。可惜战后不久,随着冷战的爆发,美国占领军并没有“负责”将日本的“穷兵黩武主义驱逐出世界”。主导对于日本战犯审判的美国占领军,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而不再追究,甚至纵容日本战犯逍遥法外。战后,盟国在日本先后分四批逮捕了超过120名甲级战犯,其中第一批40人中,就有战时东条英机内阁成员岸信介(现任日本首相安倍的外祖父)。但随着冷战的爆发,岸信介不仅没有受到审判,还在《旧金山和约》签字不久,由美国占领军取消了对他的“整肃”,允许他参加政治活动,以后他当选日本首相。到1980年代他去世以后,日本《朝日新闻》还特别提到,“由于被指名为甲级战犯的岸信介复出为首相,不少人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无法追究战争责任的原因。”

    又比如早在日本投降之初,美国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就曾将部分日本战犯隐藏在美国,为美国服务。如七三一部队首领石井四郎以其人体细菌实验的大量数据换得美国政府的包庇,秘密将其转移美国,继续为美国政府从事细菌武器的研究。同时为了掩盖真相,美军甚至在日本石井的家乡为其造了一个假坟。直到2000年,美国政府才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的战争罪行和战争犯的档案解密。 正是由于战后没有完全遵照《波茨坦公告》的规定,彻底审判各级战犯,因此造成日本对战争的反省远不如德国,这也正是日本战后右翼势力不断否认侵略战争责任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而导致战后日本不可能真正建立起“和平安全及正义之新秩序”。今天,当我们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应当牢牢汲取这一教训。

责任编辑: 姜晨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