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5年8月13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吹风会,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介绍抗日战争敌后战场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高永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政治核心。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加紧侵华步伐,并于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适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国人民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而奋斗;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的广泛响应。中国共产党首先与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等实现西北联合抗日,同时努力争取国民党当局和地方实力派联合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37年7月7日全国抗战爆发后,经过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抗战胜利,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政治核心。 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成为抗日战争正确战略的提出者、指导者和引领者。全国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游击战的战略理论及一系列战略战术。实践证明,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人民军队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的最好的作战形式。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有力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明确指出中国持久的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使人们对战争的未来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