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5年9月15日(星期二)下午3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商务部部长助理刘海泉、北京市副市长程红介绍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主持人]今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北京市成为全国首个试点城市。这项工作目前进展很顺利,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请商务部部长助理刘海泉向大家介绍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有关情况。 [刘海泉]今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制定完成了《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借此机会,我代表商务部向各位媒体朋友介绍试点工作相关情况。 服务业扩大开放对我国改革开放全局具有重要意义。服务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支撑。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发展现状和行业特殊性,决定了服务业的开放需要我们在一定地区、一定范围先行开展试点,摸索出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然后扎实稳妥地在全国逐步推开。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将与4个自贸试验区、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共同构成服务业对外开放多层次、宽领域、大范围的试点格局,这将有利于多层次探索服务业开放的路径,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目标清晰、意义重大。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发展目标是经过三年的积极探索,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改革监管模式、优化市场环境,努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新格局,积累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使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成为国家全方位主动开放的重要实践。这项试点工作不是形成政策洼地,而是要打造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高地,通过改革市场准入机制和监管模式,建设配套支撑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业促进体系,带动北京市服务业整体转型升级。 通过扩大开放试点,主动破解北京市服务业发展深层次矛盾,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首都产业替代升级,构建与首都核心功能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对北京来讲意义在于优化首都核心功能,对全国来说意义在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北京的产业发展将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将充分发挥北京市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首都核心功能,促进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使京津冀地区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范围更广、内容更多。与4个自贸试验区服务业开放相比,北京市服务业开放综合试点是首次在市域经济范围内开展的试点工作,其覆盖区域范围更广、试点行业集中度更高、配套支撑体系更完善。 一是构建“6+1”扩大开放格局。“6”,主要是聚焦科学技术、互联网和信息、文化教育、金融、商务和旅游、健康医疗六大重点服务领域,逐步扩大向各类资本开放,降低或取消外资股权比例限制、部分或全部放宽经营资质和经营范围限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北京服务业的升级和换代。“1”,即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通过实行“备案制”等管理创新,帮助本土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其目的在于更好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拓宽本土企业发展空间,提升国际竞争力。“6”着眼于“引进来”,“1”立足于“走出去”,体现双向开放的特征。 二是优化五大配套支撑体系,主要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政府监管和服务方式,构建科学规范、高效透明的服务业促进体系,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为开放提供有效保障。商务部高度重视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商务部会同北京市迅速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建立部市合作机制,明确政策措施和任务清单。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加快推动各项改革开放措施早落地、早见效,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在三年试点期内推出更多“实招”、“硬招”,为全国服务业开放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