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民>> 医疗>> 便民问答
 
 
如何保存和使用家庭用药?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07月07日   来源: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
    一般家庭都会备些常用药,如解热镇痛药、助消化药、跌打药等,如何妥善地保存,合理地使用这些药品呢?

   药品保存的方法

    (1)放于清洁、干燥、避光的地方。
    (2)标签清楚,标签不清要及时更换或不用;内服、外用药分开放置。
    (3)定期检查药品,过期、变色、混浊、沉淀、发霉者不用,注明有效期。
    (4)不同性质的药物,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因室温过高而易变质的药物,如青链霉素、乙肝疫苗、丙球、白蛋白放于冰箱;易氧化、潮解的药物,如新霉素、利福平,密封瓶装;需避光者如维生素K3、B12,放于棕色瓶中。
    (5)放于小儿不能拿到的地方,防止小儿误服药物引起中毒。
    (6)中药、丸散类药要防潮、防鼠、防虫蛀;芳香类药要瓶装,防挥发;易霉变者要放于阴凉通风处。
    (7)备有量杯和辗药钵。

    药的剂量与时间

    (1)剂量
    小儿用药不同于成人,各年龄组用药都不相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一般估算方法见下表(仅供参考)。

    年龄剂量
    出年~1个月 成人剂量的1/18~1/14
    1个月~6个月 成人剂量的1/14~1/7
    6个月~1岁 成人剂量的1/7~1/5
    1岁~2岁 成人剂量的1/5~1/4
    2岁~4岁 成人剂量的1/4~1/3
    4岁~6岁 成人剂量的1/3~2/5
    6岁~9岁 成人剂量的2/5~1/2
    9岁~14岁 成人剂量的1/2~2/3

    按体重推算法
    小儿用药常按体重计算剂量,方法是先测小儿体重,或按年龄推算体重,再计算剂量。

    按年龄推算体重的方法是:
    1~6个月: 体重(千克)=月龄×0.6 +3(千克)
    7~12个月:体重(千克)=月龄×0.5 +3(千克)
    1周岁以上:体重(千克)=月龄× 2 +7(千克)
    按体重(千克)折算剂量的公式是: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千克)÷50(成人平均体重)
    如一个5个月小儿,用百炎净剂量:5个月体重 ≈ 6千克,那么每次剂量 = 0.96(成人剂量)×6 ÷ 50 ≈ 0.11(克)。或按药瓶上标记儿童每千克体重乘于小儿体重来计算。

   (2)时间
    一般药每日3次口服,分早、中、晚;每日2次分早、晚;每日1次,早晨;特殊用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药物血浓度、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
    健胃药如胃蛋白酶合剂、健胃水刺激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宜饭前服。助消化药与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酵母片、阿司匹林应于饭后服;导泻药如果导片、液体石腊、蓖麻油及驱虫药,安眠药如安定宜睡前服;解热镇痛药如APC、复方扑尔敏等发热时服;利福平空腹时服;平喘药发哮喘息定,哮喘发作时舌下含服或气雾吸入;特殊药,按时给药。

   给药方法

    (l)口服
    大部分药物需经口服,口服安且、简便。要注意药名、剂量、浓度、有无失效,变质、沉淀的药不能服。用温开水服药,勿用茶水。果汁、牛奶等送服,以免影响疗效。剂量要准确,如1/2片、1/3片,用小刀切开,尽量准确;胶囊,倒出粉末平分;水剂用量杯量或注射器抽。3岁以下小儿服药时药片宜压碎,3岁以上视情况而定,太大时化开,苦味重时可加糖。3个月以内婴儿,用奶瓶给药, 奶瓶内放少量水,饥饿时服。3个月以上到2岁小儿用小勺给药。药压碎,小勺内放少量温开水冲开,放入小儿口中,嘱其吞咽,吞咽后停留一会儿,方可拿出勺防其吐出。喂药时抱住小儿,头部抬高,不要捏鼻子,慢慢喂。为防止窒息,小儿哭闹时不喂。2岁以上小儿,而耐心解释,解除恐惧心理,让其自己服药,水剂可用吸管,浓度鱼肝油滴剂直接滴入口或滴于面包片、饼干上服用。
    (2)含服
    含片、痰咳净,含于舌下,慢慢融化。
    (3)塞肛
    开塞露,用小刀剪开口,修剪平整,前端塞入肛门,挤入药水,左右翻身。小儿退热栓,塞入肛门,压住肛门一会,防止脱出。
    (4)喷雾
    双料喉风散、喘息定、张大口,快速喷入,半小时内不喝水。
    (5)外搽
    不可内服,摇匀,无菌棉签涂于患处,如痱子水、复方红汞。
    (6)点眼
    平卧,翻开上下眼睑,点1~2滴,闭眼一会儿。
    (7)点鼻
    平卧,抬高下巴,点鼻1~2滴,捏鼻子,如处复方薄荷油。
    (8)点耳
    侧卧,点滴
    (9)湿敷
    湿纱布,及时更换,雷夫诺尔、33%硫酸镁温敷。
    (10)坐浴
    浓度适宜,如PP水,用温水,干净纱布擦洗,一般20分钟。
    (11)漱口
    如复方硼砂溶液,嗽完后吐尽,勿吞咽,太小孩子不漱口,用棉签蘸药液擦口。
    (12)注射
    按时去医院,注射后按压,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煎服中药

    中医治病不仅需要医生辨证施治,而且需要恰当的煎服方法。
    (1)煎服的器具以砂锅或不锈钢、玻璃。搪瓷制器皿为佳。忌用铁器,因铁质能与植物中的鞣质化合,使药中有效成分一同沉淀而丧失药效。
    (2)药物倒入药锅内,应先加干净的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的量以淹没过药面2厘米为宜,并用干净的筷子搅拌使药物充分浸透。
    (3)每剂药煮两次,第一次先用大火将药液煮沸,然后改中、小火维护药液沸腾;二煎加水较头煎略少,煎者方法同头煎。
    (4)药物煎者的时间从药液沸腾开始计算,一般头煎20~30分钟,二煎15~25分钟。矿物质和贝壳、甲、骨类动物药如石膏、牡蛎、鳖甲、虎骨等,有效成分不易煎出,须先煎40分钟至1小时,再加入其它药物共煎。某些有毒药如生川乌、生南星等,作汤剂内服时,必须先煎2小时,以降低或消除毒性,然后加入其它药物共煎。
    (5)有些有效成分受热后易挥发消散或受热时间稍长即被破坏的药物,如薄荷、大黄、番泻叶,须后下,一般在其它药物煎好前10分钟加入共煎,或用沸水浸泡后服用。
    (6)某些花类药物,如旋复花作汤剂内服,其冠毛能刺激咽喉引起咳嗽;质地较轻的粉末状药物,如青黛,煎后多悬浮液面,不利服用;质坚硬沉重的粉末药物,如灶心土、煎时易沉降结底,不利制备。上述药物须先包扎好,再同其它药物共煎。
    (7)贵重药物如人参、鹿茸、冬虫草,为避免损耗,须放在另一煎器内煎煮取汁,兑入其它药液内,或单独分次服用。
    (8)胶类药物,如阿胶、龟板胶等,为了避免煎后因药液粘稠而溢出锅外,粘结锅底,或影响其它药物有效成分溶出,须放在滤去药渣的药液内加热溶化,或用开水溶化后,兑入滤去药渣的药液内,搅匀,分次服。
    (9)某些药物需压榨或火烤取汁,如甘蔗汁、竹沥,兑入滤出药渣的药液内服用,以保存其清热作用。煎煮后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的药物如学,沉香,煎煮会降低其疗效的药物如犀角,所含有效成分不溶于水的药物如朱砂,匀须碾成粉末,用药液或开水冲服。
    (10)中药煎剂每次取滤液300毫升,可二煎合并,会早晚两次服用;也可煎一次,服用一次。
    (11)肠剂宜温服,以免药液偏冷偏热对胃产生刺激,引起呕吐和胃脘不适。滋补药宜饭前服用;驱虫药宜空腹服用;镇静催眠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
    (12)中药煎煮过程中可酌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药液外溢和药物粘结锅底;一旦药物煎干发生碳化即煎糊锅,切勿服用,以免中毒。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