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传统优势出口产品之一的川茶,今年1-9月,全省仅有6户企业出口茶叶,共计178吨,出口总额大幅下滑至73万美元,创汇总额还不到2004年的1/3,80年代的1/10。
四川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出口创汇有过辉煌的历史。1986年,四川茶叶自营出口1.13万吨,创汇1275万美元,名列全国第二。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四川茶叶出口全线下滑。据海关统计,1998年出口茶叶2740吨,占总产量的5.4%,创汇492.8万美元;1999年出口1146吨,占2.2%,创汇185.5万美元;2000年更是高台跳水,剧减为出口316吨,仅占0.6%,创汇41.5万美元。而全国每年出口量一般占总产量的30-35%,四川差距很大。近几年川茶出口略有恢复,但仍是在泥沼中艰难行走。据四川省商务厅统计,2004年自营出口436.65吨,出口额229万美元,而今年按1-9月的出口情况,大幅下跌已成定势。
造成四川茶出口衰减的主要原因是:1、生产规范化、科技化水平低,质量不够理想;2、缺乏品牌经营意识,商标的重要性和作用被长期忽视。川茶商标如竹叶青、蒙顶甘露、龙都香茗、叙府龙芽、巴山雀舌等难与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相比,更与英国"立顿"、日本"三得利"的知名度差距明显。另外,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盗用知名品牌,又制约了四川名牌茶的形成。3、国际市场对茶叶农药检验种类和农残标准的检验趋多、趋严。4、四川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水平有待提高。统计显示,2004年四川茶叶作为原材料供应到外省再出口的数量达到6000吨。外销不旺、为他人作嫁衣的背后,意味着产茶大省四川自主发展的形势非常严峻。5、川茶在出口种类和出口市场上的缺陷已逐渐显现。在经历了上世纪末国际茶叶市场“红改绿”之风后,川茶出口开始大幅萎缩。目前,四川省出口茶类只有绿茶,且只有单一的蒸青绿茶,并只外销日本。6、目前四川许多茶叶企业处于半亏损或亏损状态,使得四川茶叶出口陷入非良性发展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