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省统计局获悉,今年1—10月底,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利润1604.4亿元,同比增长52.1%,利润增幅超出增加值增幅23.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562.5亿元,增长45.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9.3,提高28.1点。山东工业快速增长并保持较好的效益,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增长质量的结果。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积极引导干部群众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保持工业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全省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如培植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知名品牌的“三个一批”,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拉长汽车、船舶、食品、纺织服装等七大产业链以及突出抓好外经外贸、高新技术和民营经济“三个亮点”等。这些事关全局的大举措,充分发挥了山东地处沿海、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等比较优势,抓住了国际产业集群式转移的机遇,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三个一批”的实施,成效尤为明显。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制药和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去年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0.8%;纺织、机械、食品、化工、冶金、建材六大优势行业比重达到73.5%。过去6年中,山东地方国有企业减少了5494户,资产总额却增加了1756.1亿元。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大型企业山东有279户,居全国第一位。据预测,到年底全省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将突破300多户,比2000年增加200多户。今年全省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9个,新增数量相当于过去4年的总和,总数达到119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42件。
抓住技术改造不动摇,坚持走内涵发展的路子,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山东工业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山东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技术改造项目登记备案管理体制,为企业技改大开绿灯。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可完成工业投入13630亿元,其中技改投入占一半以上,年均增长21%。五年共有11700个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年均增加销售收入8800亿元,利税1400亿元,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10个百分点。目前,还有一大批重大项目正陆续进入收获期,为山东工业发展增添了强大后劲。
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技术改造,有力地提高了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为企业打造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今年年初,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升、12升大功率欧Ⅲ发动机,在潍柴动力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内燃机行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一个飞跃;国内惟一掌握大型多工位制造技术的锻压设备制造商济南二机床集团,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5000吨自动化重型多工位压力机出口到美国;拥有世界首台万吨挤压机的民营企业山东丛林集团,生产的大截面铝型材成功进入阿尔斯通、西门子等世界高速列车巨头的生产车间。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涌现出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材料、碳纤维材料、YH—16一类抗肿瘤药物和海信“信芯”等一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自主创新成果。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已连续3年平均年增2个百分点。到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近300家,其中包括4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行业技术中心,在全国首屈一指;全省有60%的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建研究开发机构1000多个;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占全省的85%以上,从而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他们重点围绕七个产业链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引进消化创新,五年来累计完成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创新项目260多项,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40项。
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企业,为山东工业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2003年以来,全省1000家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水耗同比分别下降12.4%和31%。今年前三季度,上述两项指标同比又下降15%和23.56%,节能、节水效益达87.6亿元。(记者 单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