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十五”时期工业增加值每年以高速度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且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同样令人惊喜的是:内蒙古工业经济的质效5年在全国前进了4个位次。
成绩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有些省市已经在工业经济拉动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中尝到甜头时,内蒙古的工业经济却刚刚起步。多年来,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传统农牧业,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经验少、技术落后,内蒙古对于发展工业经济来说就像是一个“门外汉”,但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为内蒙古工业经济的发展亮出了“通行证”。
“十五”时期,国际重化工产业进入向中国转移的高峰时期,而转移的重点又是资源富集区。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承接这一来势,在第七次党代会上提出: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引进国内外的资本和先进技术,建设国家能源战略基地,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全区各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项目建设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内蒙古工业经济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跨入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5年。
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五”开局对于内蒙古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转折点。
针对工业家底薄的现状,“扩大经济总量”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性步骤。5年来,内蒙古一方面千方百计引进国内有实力的企业来落户,另一方面加大了对工业投资的力度,用于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几乎占据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一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并促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全国高居榜首。
据统计,2005年全区城镇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0亿元,是2000年108.56亿元的12.89倍,五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183亿元,年均增长62.2%。
做大总量的下一步就是如何把工业经济做强。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则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又一关键所在。
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对煤炭、煤电、化工、钢铁、高载能等行业,均提出了最低规模标准和工艺要求。对资源转化水平低、消耗高、污染严重、装备水平落后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不予引进。同时,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加大了淘汰力度。
有数据表明:2004年全区共关、停小炼钢能力75万吨;淘汰水泥落后生产能力90万吨;关闭土焦、改良土焦企业158户,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00万吨。2005年累计关停取缔落后工艺设备生产企业131户;2003年实施关井压产政策以来,我区共关闭整合地方煤矿1161处。通过停建、取消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和关停落后生产能力,有力地促进了资金、能源等生产要素向优势项目和优势产业配置。
同时,我区加快了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到1038.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85倍。目前,全区已经形成能源、化工、冶金、机械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关联度高、技术进步快、产业链条长、竞争能力强的产业群,并开始着力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和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这些产业群有效地提高了我区资源转换的层次,工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为代价”。对于工业化的发展出路,自治区主席杨晶着重指出。
5年来,在壮大产业规模、经济高速成长的进程中,我区一边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边探索资源的永续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全区万元GDP能耗比2000年降低了17.79%;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3%;“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到8.61亿元。重点地区包头、鄂尔多斯、乌海、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巴彦淖尔及重点企业包铝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包钢、蒙西高科技工业园区、黄河工贸集团、托电工业园区、乌兰水泥厂等相继走上了发展循环经济之路,进入了企业、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和一定区域内三个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的新阶段。
有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步伐,以抓大项目为突破口,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全区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盘活了资产、注入了资金、提高了效益、妥善安置了职工,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5年间,全区共有419户劣势国有企业通过关闭破产退出市场,盘活呆滞资产200亿元。引入实力雄厚的中央企业进行增量重组,集中完成了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包铝、霍林河煤业等12家国有大企业的改革重组,使企业走出了困境,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企业机制转换,职工待遇提高,企业的生机与活力重新焕发。
通过推动劣势国有企业资本有序退出、吸引优势国有企业资本有序进入,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国有资产集中向优势产业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集中,特别是在能源、冶金等资源型工业产业中,国有经济已占到90%以上,成为内蒙古工业化的投资主体。
“抓工业化,首先要抓项目,特别是抓大项目”。这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始终强调的一点。按照这一思路,几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工业重点项目工作,把推进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加大了对重点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
为了促进大项目落地,5年间,自治区政府每年安排1亿元的资金,用于鼓励工业项目的建设贴息。各盟市也在工业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应制定了土地、税收、环保及资源配置等优惠扶持政策,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重点项目建设。
5年间,自治区本着以资源优势、存量资本、成本优势和政策服务招商的原则,为工业重点项目累计招商引资715.34亿元,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大型重化工项目相继落地。尤其是与能源、冶金、化工、机械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相关的项目,更是遍地开花,活力迸发。
据初步统计,优势特色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9.55%提高到2005年的59.64%,5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
大小“金三角”奋力崛起,东部盟市发展步伐加快,基地建设特色鲜明
翻开内蒙古经济发展日志,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发展潜力巨大、后劲十足的大小“金三角”。“十五”期间,是呼、包、鄂大“金三角”领跑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格局的时期。特别是2005年,大“金三角”区域形成近1800亿元的经济总量,撑起了内蒙古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全区工业总产值中,排名前10位的大中型企业也全部集中在呼包鄂地区。现在,大“金三角”区域已经基本建成我区“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点、“西气东输”的重要后备资源基地、煤化工的重要原料基地,以及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奶业及绒纺织业基地。
借助大“金三角”飞速发展的强劲东风,乌海、棋盘井、乌斯太小“金三角”区域,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形成了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产业群。2005年,小“金三角”地区完成工业增加值97.92亿元,占三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4.72%。更为可喜的是,小“金三角”内近40家企业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形成了企业循环经济共生网络。
在全区工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形势下,东部盟市也不甘落后,借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机遇,主动出击,找项目、引资金,大踏步迈出工业经济发展步伐。据统计,2005年1-11月份,东部五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53.55亿元,除呼伦贝尔市增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外,其它四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为了使工业向园区集中,提升产业层次,“十五”期间,内蒙古在全区范围内规划了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及机械工业制造业基地,启动建设了两个亿吨级、4个5000万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并确定了20户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有力推动了我区能源重化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十五”期间,内蒙古依托资源优势,已构筑起煤炭、重化工、电力、制造和高科技等产业集群,其逐年递增的高产值,为“十一五”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