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企业>> 行业信息
 
2006年摩托车业整合提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17日   来源:经济日报

    多年来,摩托车整车企业(报表)数总在一百三四十家(不含企业集团子、分公司)徘徊,产品同质化加剧,产业升级严重受挫。然而,随着近几年有关摩托车行业的政策密集出台,我国摩托行业已经进入大规模行业整合的前夜。

    政策推动摩企变阵

    2004年6月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指出,到“2010年汽车生产企业要形成若干驰名的汽车、摩托车和零部件产品品牌”,“经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跨国集团”,这为摩托车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5年1月,国家对摩托车业动了真格,措施之一是撤销28家未通过生产准入考核的摩托车生产企业。

    而2005年7月1日,国家开始实行欧Ⅱ标准和“一车一证”制度,进一步提高摩托车技术门槛儿。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还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摩托车行业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是要求一家公司成为另一家集团公司的子公司,集团公司必须控股50%以上,子公司注册资金要在200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子公司的名称要冠上母公司的名。二是要求新建子、分公司的集团公司,其摩托车销量前3年累计要达到90万辆。以此规范企业重组,让假重组的事件无法重演。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发出通知,决定自2005年10月1日起启用2005年版中国强制认证标志(简称05版CCC标志)。国家环保总局也在2005年第19号公告就摩托车环保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制定了相关的检查处罚条款。

    由上可以看出,国家如此大密度地发布规范化管理要求、一环扣一环地不断加大管理力度,表明政府部门规范摩托车市场竞争秩序的决心和信心。这一系列举措,循序渐进,坚决有力。

    “瘦身强体”初现端倪

    2005年1—11月行业“战报”显示,前10位骨干企业共销售摩托车1000.33万辆,占行业总量63.31%,比1—5月61.52%的集中度快速提高了1.79个百分点,比前5个月仅上升的0.10个百分点增长了10多倍。与此同时,报表序列企业数从2004年的133家降到2005年11月的103家。由此可见,2005年政策推动摩托车业优化整合已初见成效。

    2006年,国家又将公布推出门槛更高、难度更大的欧Ⅲ排放标准;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在建立企业内部的环保生产一致性保证体系、制订其《环保生产一致性保证计划书》,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的基础上,自2006年1月1日起,凡未进行备案的拟进行型式核准的车型,环保总局将不予型式核准;而国家认证认监委也要求自2006年4月1日起,凡获证产品一律加施05版CCC标志,不得再加施02版CCC标志。这些更加严格缜密的规范管理举措,必然会推动行业整合再上新台阶。

    近期,不少业内人士预测,2006年摩托车企业将从现在的103家下降到80家,有的则认为只能剩下50家左右。诸多预测表明,2006年摩托车业的整合步伐必然加快,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优胜劣汰势不可挡。现有整车企业必然大幅度减少,摩托车业必定会“瘦身强体”。

    诚然,整合不是两个或多个企业简单的叠加组合,而是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资源汇聚融合,如同行业战略性布局调整组合,或者是企业内部方方面面基于苦练内功而进行的结构性调整组合,还有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甚至于跨国界的联合重组等。这些为适应未来发展要求而进行的战略调整和资源整合,除提升自身实力外,必将拉动相关行业如零部件配套业以及经销商队伍的整合,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未来的中国摩托车工业,将会由小企业向大企业集中,由多品种向少品种、多车型向少车型聚拢,由低档次向中高档次、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迈进,由生产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由多品牌向少品牌甚至单品牌、弱品牌向强品牌直至名品牌发展。可以预期,到2010年,摩托车产业定将与汽车产业同步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迈向世界摩托车强国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