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创维集团正式宣布旗下4款液晶和高清等离子将大幅调整价格。其中40寸液晶零售价格为13999元,42寸高清等离子零售价格为11999元,液晶产品最大降幅达20%,高清等离子产品最大降幅接近30%。
去年年底,索尼率先上演了中国市场平板电视跳水的大戏,由此缩小了洋品牌与国产平板电视的价格差距,市场销售一路飘红。按常理说,春节刚过,彩电市场本应风平浪静,可创维这出人意料的降价却拉开了新一年中国彩电抗击洋品牌大战的序幕。
价格战本是一把双刃剑,尽管短期有立竿见影的市场效果,但对企业利润而言具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负面效应。但多年来国内彩电企业屡试不爽,就连一些洋品牌也被逼无奈选择了这条艰难之路。
回顾去年洋品牌在国内平板电视燃起的降价硝烟,相信许多人还记忆犹新。2005年12月8日,索尼5款液晶电视价格下调,最大降幅达到20%左右,型号包括26、32、40英寸。同时,各消费零售终端统计显示,夏普32英寸、37英寸、45英寸的7款液晶电视同时降价2000元;东芝一款32英寸液晶由15999元降至10888元;LG32寸液晶由15000元降至8990元;三星将40英寸液晶由27000元直接拉低8000元。而在等离子领域,除三洋将42英寸等离子直落4000元降为12880元外,三星亦将同尺寸等离子直降5000元。
如此大幅度的降价,只有一个目的:尽快抢占彩电市场份额。国美、苏宁等大卖场的销售结果显示,在2006年春节期间,平板电视销量前10名中,前7名仍是本土品牌,因此,日韩品牌此举的降价之风无疑是对市场份额的一次大拓展。但是业内专家分析说,这样的手段恐怕难以奏效。理由有三:首先,日趋理性的消费者面前,洋品牌的光环正在淡去;其次,国产品牌的服务要好于外资品牌;第三,日韩企业的人力成本平均是国内的十倍,较高的劳动力成本让日韩企业的降价不可能减弱。
然而,相比之下国产彩电的降价理由可能就带有更多的“自守江山”的味道。多年来,中国彩电在经历了价格战、倾销战等磨砺后终于取得了可喜的业绩,如何保持行业领先的优势呢?尽管在国家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2005年度平板彩电白皮书》中显示,国产液晶显示器和等离子显示器的市场占有率在去年分别达到了74.30%和45.25%,对外资品牌已经构成了强大的市场压力。但是在外资品牌以降价相逼的局面下,以国产彩电为代表的创维集团等以足够的准备证明了国产彩电行业的信心和实力。
创维集团彩电事业本部总裁杨东文表示,此次降价产品都是市场上主销品种,因此绝非姿态,而是有信心在平板电视领域与洋品牌展开全面竞争。同时他还认为,国产彩电的降价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在保证企业利润的同时,还有价格的挖潜空间。因为彩电业作为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制造业,其利润不仅来自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更需要注重制造、采购、营销等各个环节的高效管理,更应讲求高质供应链管理以达到各方的协同高效。由此看来,这次创维能在平板电视上主动做出如此大幅度的降价,绝非被动而为,而是有备而来。
创维数码CEO张学斌说:“2006年将是平板电视时代全面来临的一年。”据统计,2005年液晶和等离子电视销量达190万台,占彩电整体市场的16.70%,同比增长375%,并且这种旺盛的趋势在2006年将会继续延续。这也意味着国内彩电市场的竞争大战将在平板电视这一平台上继续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