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国乡镇企业平稳发展,经济总量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对“三农”的贡献更加突出,实现了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开好头,起好步的目标。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1.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总体良好。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上半年累计完成增加值27331亿元,同比增长12.51%,增幅比上年同期略有回落,但从今年前几个月的经济运行轨迹看是呈逐月上升的趋势。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长12.11%,4月份增长12.16%,5月份增长12.32%,到了6月份增幅达到了上半年最高值12.51%。在各行业中,工业仍占主导地位。上半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9569亿元,同比增长12.92%;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9902亿元,销售产值85704亿元,产销率达95.32%,与上年同期持平,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半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9698亿元,同比增长12.81%;利润总额6523亿元,增长12.96%;上交税金2674亿元,增长13.48%。营业收入、利润和税金等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增幅均快于生产指标,表明总体经济运行质量在稳步提高。
2.规模工业对乡镇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显著,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996亿元,同比增长16.35%,比规模以下工业增幅快8.47个百分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1.3%。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2536亿元,同比增长16.33%;实现利润2876亿元,同比增长15.87%;上交税金1185亿元,同比增长16.74%;出口交货值8802亿元,同比增长18.89%,占全部乡镇企业出口的77.2%。规模工业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均大大高于乡镇企业平均增幅4个百分点左右,同时占乡镇企业的比重不断提升。规模以上骨干企业所具有的较强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乡镇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推动着乡镇企业整体向前发展。
近年来,各地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大方向,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依靠资源优势,突出绿色品牌,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增长的好势头。今年上半年,全国乡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3718亿元,同比增长16.65%;其中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增加值1153亿元,同比增长16.70%。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1%,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重要增长点。
3.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11416亿元,同比增长18.03%,增幅同比提高近2个百分点。虽然今年出口的外部形势比较严峻,天津、黑龙江、陕西、新疆等省市出口增幅较低,山西、贵州、云南等省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出口大省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的出口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此外,出口量相对较小的重庆、江西、海南等省市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由于主要出口省份相对比较稳定,从而保持和带动了乡镇企业出口的快速增长。
4.以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为标志,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好的开端。今年上半年,乡镇企业中的第三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6012亿元,同比增长13.5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乡镇企业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1.8%上升到22%,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观,城市居民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及周边地区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已成为市民非常喜欢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也有不少退休的老年人较长时间租住农家院避暑休闲,从而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北京市郊区目前已有民俗旅游接待户2.4万户,从业人员5万多人,年旅游收入突破10亿元。今年五一黄金周该市旅游接待户共接待游人103万人次,获收入8000多万元。类似北京的情况,在山东、江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发展的都很快,并且收益普遍不错。
随着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商务部在农村推出“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户放心店”工程,以此推动农村商业的发展。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市很多企业家不失时机地把资金投向商业等第三产业,使农村,特别是小城镇的消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商业出现繁荣景象。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与城市的差距由上年的3.5个百分点缩小到0.3个百分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区乡镇的商店与市内商业配送中心形成连锁超市,大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的购物环境,提升了消费水平。
5.就业状况有所改善,劳动者报酬较快增长,农民工资性收入不断增加。今年上半年,全国乡镇企业净增就业22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6万人。由于在去年全国有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就有20多万个,今年上半年有半数以上的项目已建成投产,这些企业新招收就业150多万人。上半年新增就业超过10万人的有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辽宁、四川、重庆、湖南、江西等省市,就业的总体情况比较稳定。北京市顺义区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再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目标任务,制定了就业政策,今年1—5月,全区镇村企业共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7256人,其中“4050”人员就业3009人,就业状况好于上年。
上半年,乡镇企业累计支付劳动者报酬6120亿元,同比增长9.4%,初步测算(按农业人口9.75亿人计算),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收入627元,同比增长11.2%,增加63元,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34.7%,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二、支撑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析上半年乡镇企业较快平稳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出台和宏观环境的改善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密切相关,全国经济形势好,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就快,运行质量就好。近两年,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扩大就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快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城市带经济发展,促进泛珠三角经济区经济合作等区域发展战略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为各地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动力和有利的市场环境。各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的意识和机遇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地处长三角的江苏乡镇企业起步早,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一直在全国处于前列,2004年,江苏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各地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发展生产力、繁荣市场、解决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增加值已占全省GDP的45.1%,对经济增长的份额逐年提高。浙江实施小企业成长战略,对有发展前途的成长型小企业采取措施重点扶持,起到很好的效果。河南企业规模总体较小,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占全省98%,但实现的增加值却占全省35%,从业人员占61%,而这些小企业91%是乡镇企业,95%的从业人员在乡镇企业。对此,河南省统计局在一项调查报告中评价说:“规模以下工业已成为县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是企业滚动发展的基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面,规模以下工业在全省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地区采取的各种积极有效措施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持续增长拉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已连续两年突破1万亿元,两年间新增投资50万元以上企业有50多万个,这些企业的建成投产为乡镇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发展后劲。另外,15.4万个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已占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并且出口额每年保持近20%的增长速度,成为拉动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翼。
(三)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带动了乡镇企业总体水平的提高。近几年,乡镇企业在专业村、产业镇、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各地以特色产业为主体,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与产业链相配套的大量企业不断聚集,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目前,全国乡镇企业各类园区有近3万个,入园企业136.8万家,园区实现增加值已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20%。在浙江,由产业集群构成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已成为展示该省工业化水平的一张品牌,同时也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浙江有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6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这些产业集群共涉及28个工业部门。在山东沿海的青岛、威海、烟台等城市,水产品加工、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加工已具有相当规模,成为我国对日、韩等国农产品出口的基地。在烟台到龙口之间连绵18公里的路边种植几十万亩的葡萄,吸引了长城、张裕、王朝等著名葡萄酒生产企业来此投资办厂,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当地农民也从中受益。在河北昌黎县,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仅10万亩,却引进了数十家葡萄酒厂,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占该县经济总量的70%,对振兴县域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类似浙江、山东、河北的情况,其他地区也都有大量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化趋势已成为带动乡镇企业增长的骨干力量,同时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突出了农产品加工业、依托优势资源的特色产业、传统的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推动了乡镇企业发展。去年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加快乡镇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后,各地结合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普遍开展了以融资担保、科技对接、人才培训、创业辅导、行业协会、信息网络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北京市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多的优势,与企业展开科技对接,实施“彩虹工程”四年来,乡镇企业累计引进开发新产品879项,其中国内先进水平以上项目512项,新产品投入资金42.9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05.6亿元,新增利税14.79亿元。通过实施“彩虹工程”,促使企业经营者科技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加强了乡镇企业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了郊区经济发展质量,为统筹城乡,推进郊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广东荔枝种植面积500万亩,产量占全国60%,占世界的45%,销售鲜果占总产量90%以上,加工量不足10%且加工的工艺落后,品种单一,资源优势并没有形成产业优势。现在,有关企业已经会同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农科院等部门研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荔枝进行深加工,做大做强荔枝产业,使果农得到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