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全国乡镇企业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服务“三农”,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衡较快增长,呈现了开局平稳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主要指标平稳增长
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调查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4586亿元,同比增长12.73%,其中工业增加值10218亿元,同比增长12.85%;实现营业收入60592亿元,同比增长12.79%;出口交货值5552亿元,同比增长17.67%;实现利润3025亿元,同比增长13.12%;上交税金1236亿元,同比增长13.44%;支付劳动者报酬3286亿元,同比增长8.42%;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32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元,增长5.8%。
(二)经济运行质量进稳步提升
一季度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2.79%,高于增加值增幅0.0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3.12%,高于增加值增幅0.39个百分点;上交税金比上年增长13.44%,高于增加值增幅0.7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5.33%,同比提高0.08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良好。
(三)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乡镇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明显
2006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达到21.2万家,比上年增加2.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今年一季度累计实现增加值7235亿元,同比增长15.13%,比全部工业增幅高2.28个百分点,占乡镇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7.6%上升到70.8%。
(四)产业结构调整健康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增速加快
2006年涉农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各地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调整乡镇企业结构的大方向,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今年一季度乡镇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完成增加值1750亿元,同比增长15.62%,占规模以上乡镇工业的比重达24.20%,比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重要增长点。
(五)出口保持强劲增速,推动乡镇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季度,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5552亿元,同比增长17.67%。出口的稳定增长,一方面表明乡镇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同时也说明乡镇企业产品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二、乡镇企业快速平稳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中央着力解决“三农”难题,推进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营造了发展乡镇企业的良好氛围
这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人们对乡镇企业在解决“三农”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认识明显提高。此外,国家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发展扩大就业和涉农产业,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这些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持续快速增长。全国乡镇企业科学发展意识和机遇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乡镇企业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给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激活了企业的内生动力
我国经济入世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主动适应外部资源和市场约束增强、扶持政策减少的变化,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日趋深化,乡镇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日渐增强。通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依靠资源、盘活存量、突出特色、围绕支柱产业做文章等发展乡镇企业之路。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拉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前几年一大批投资项目投产达产和2006年一批新建项目的建成投产,成为乡镇企业的新生力量,增强了乡镇企业发展后劲。15.9万个出口企业的出口额持续稳定增长,一方面开拓了国际市场,同时也给乡镇企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四)区域布局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近几年在乡镇企业专业村、产业镇、工业园区发展的基础上,以特色产业为主体,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与产业链相配套的大量中小企业不断聚集,形成了一批极具地方特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乡镇企业产业集群成为拉动乡镇企业增长的骨干力量,同时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上,突出了农产品加工业、优势资源的特色产业,传统的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乡镇企业在现代产业分工体系中找到了应有位置。
(五)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全国各地结合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普遍开展了以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人才培训、信息网络、创业辅导、行业协会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建设,在缓解乡镇企业资金困难,增强信用意识,提高人员素质,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地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能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逐步加大
煤电油运等要素紧张状况当前仍然十分突出,工业用地成本、融资成本、用电成本及劳动力成本均呈上升之势。
(二)融资困难、资金紧张严重制约了农民自主创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壮大
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农民自主创办企业的难度加大,再加上农村资金的逆向流动,支持农民自主创业的力度明显不足。
(三)乡镇工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影响了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内在素质的提升
一是乡镇企业经营规模小,创新能力不强,经营管理粗放落后等结构性、素质性问题比较突出。二是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以纺织品和轻工业品为主,容易受到反倾销歧视、贸易壁垒等各种形式贸易摩擦的影响。
(四)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粗放型经济增长亟待改善
目前,一些地区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当地矿产资源支撑,靠扩大外延规模来拉动。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大环境下,这种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将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
四、对策措施
(一)以技术创新和蓝色证书培训为平台,全面提升乡镇企业自身素质
一是积极鼓励乡镇企业自主创新。培养企业的自主核心技术,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二是努力搞好科企对接工作。通过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办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加大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力度。启动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工程,组织筛选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大关键加工技术并进行联合攻关,大力推广应用成熟技术。
四是扎实推进蓝色证书培训工程。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争取让更多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接受培训。
(二)以发展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为平台,全面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
一是大力推进企业集聚和产业集聚。在集聚中,培育和发展各地有特色的主导产业,鼓励“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培育和认定一批成长型产业集群、农民就业基地和成长型乡镇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不断增强集聚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
二是继续加强东西合作。通过在吉林召开全国乡镇企业参与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经贸洽谈会,在甘肃和河南分别召开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举办若干期西部乡镇企业人员培训班,推动乡镇企业的东西合作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是继续鼓励乡镇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落实“走出去”战略,组织企业家开展涉外培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应对贸易争端能力。
(三)以建设服务体系和信息体系为平台,全面提升乡镇企业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落实乡镇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有关内容,组织乡镇企业信用评价与管理培训,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诚信守法乡镇企业创建活动。
二是加强乡镇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企业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借助中国乡镇企业信息网、中国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国际农产品加工信息跟踪平台和各地乡镇企业信息网的网络优势,为乡镇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
三是加强行业协会服务。积极鼓励同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专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行业管理和服务逐步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