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8日15时,银监会银行监管三部副主任漆艰明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一周年”与网民在线交流。
[主持人]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重大,当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网友“仙舞霓裳”问:这四类机构改革有什么新的进展?他们在服务功能、对象和业务范围上有什么区别?
[漆艰明]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高度对农村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取得了积极成效,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其他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基本形成,农村金融服务逐步改善,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已经移交给省级政府,农村信用社按照有关要求明晰产权,转换机制,重组和整合速度加快,内部管理得到加强,各项经营指标进一步改善,支农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2007年9月末,全国27个省联社,北京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已经相继挂牌开业。共计组建统一法人机构1715家,农村银行类机构132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从2002年的35540家减少至9932家。
二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挂牌开业,为进一步解决邮储资金返回农村使用问题迈出了关键一步。
三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职能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以粮棉油贷款业务为主,农林牧副渔生产、加工转化及农业科技等新增业务领域为辅的业务范围,支农功能进一步增强。
四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五是农村小额贷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宽。
六是一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诞生。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并规范开展试点工作,已经有24家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发放贷款14749万元,其中,发放农户贷款12601万元,占贷款总额的85%。同时把城市的资金、成熟的金融产品、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到农村,激活了农村金融的体制机制,有竞争、有合作的农村金融市场已经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通过改革和发展,农村金融支农力度明显加大。截至2007年9月末,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5.1万亿,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27.4万亿元的18.6%,比“十五”初期增加2.2万亿元。
在这四类机构中,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如粮棉油收购融资,和经批准开办的涉农商业性金融业务,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等。其他三类机构都属于商业性金融机构,但因为各自存款规模、机构地域分布以及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有所不同,因而在“三农”服务功能、对象和业务范围各有侧重。
农村信用社是金融支农主力军,在广大农村地区拥有最密集的机构网点和最广泛的客户基础,这些年承担了绝大部分金融支农任务,与“三农”历来联系紧密,感情深厚。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能力和支农资金实力不断增强,在支持分散农户、农村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生产主体,以及其他涉农产业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下一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继续深化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改革,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分期分批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和社区性银行。
农业银行是支持“三农”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根据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农业银行将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努力成为商业性金融服务“三农”的骨干和支柱。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我国网点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涉农金融机构,承担城乡储蓄、汇兑和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功能,下一步,该行将稳步推进改革,建立符合“三农”需求特点的零售业务经营体系,并根据改革进程和风险管控能力,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通过多种渠道将资金用于“三农”。
点击进入本次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