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海洋局公布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结果(五)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4月24日 09时27分   来源:海洋局网站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对西太平洋及我国海域的影响,在前期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于2012年11月8日至12月23日组织开展了2012年度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第二航次监测工作。围绕核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洋大气、海水、海洋生物、海洋沉积物实施了监测。航次监测历时45天,航程9000余海里。

    结果显示,监测海域海水中铯-137、铯-134含量较2012年第一航次有所下降,但部分站位铯-137含量仍显著高于核泄漏事故前日本近岸海水背景水平;海洋生物仍受到核泄漏事故影响,且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有所增加。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仍受到福岛核泄漏事故显著影响,距我国大陆278公里处的台湾西南部海域100米层海水中检出铯-134,其放射性活度水平是我国海水水质标准铯-134浓度限值的3000分之一。

    (一)海洋大气

    海洋大气放射性监测结果未见异常。

    (二)海水

    监测海域全部海水样品中均检出了放射性核素铯-137、锶-90,其中,部分站位铯-137含量仍明显超出核泄漏事故前日本近岸海域背景水平。46%的海水样品中检出了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放射性核素铯-134。与2012年第一航次相比,铯-137、铯-134含量有所下降。

    同时,我国台湾岛西南部南海海域100米层海水样品检出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铯-134,站位距我国大陆最近距离278公里,距台湾岛最近距离176公里。

    (三)沉积物

    海洋沉积物放射性监测结果未见异常。

    (四)海洋生物

    监测海域鱿鱼(巴特柔鱼)样品中铯-134、铯-137和银-110m的活度较2012年第一航次有所下降,但锶-90活度有所升高。此外,在日本以东及东南方向西太平洋海域捕获的卵圆疣鳞鲀、少鳞燕鳐鱼、横带扁颌针鱼、蛇鲭、六斑刺鲀、艾氏刺鲀、棕斑兔头鲀样品中均检测出铯-137。

    国家海洋局将继续加强西太平洋海域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切实维护我国公众的健康安全。

 
 
 相关链接
· 海洋局公布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结果(三)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