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国强:推进“一带一路”要有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平等互利意识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9-15 14:27 来源: 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
【字体: 打印本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在国际社会引起非常热烈的反响,特别是在沿线地区的国家反响尤其热烈。为什么?“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倡导的是发展导向的理念,对于这个地区的国家非常有现实意义,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给国际社会提供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品。

“一带一路”从倡议到宣介,我们发布了愿景和行动计划,开始进入一个扎实推进的新阶段,与之相密切联系的AII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也已经建立,这些新的金融机构的建立将有利于推进丝绸之路这样一个战略构想。

重振丝绸之路,习主席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第一个,在此之前已经有国际社会提出各种各样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倡议,但是今天习主席提的“一带一路”和在此之前一些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相关倡议,最大的区别是,我们说完就要算数,迅速转换成行动,中国政府扎扎实实推动它。

倡议进入一个新的扎实推进的阶段,我想讲三个意识——推进“一带一路”需要有三种意识。

第一种意识,是机遇意识。

“一带一路”的推进需要各方的努力,需要政府的努力,需要企业的努力,也需要各种各样其他方面,包括智库的努力;需要中国人的努力,也需要外国人的努力。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要从中把握机遇。“一带一路”要做“五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贸易相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会带来很多发展的新机遇,当然这个机遇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来说可能是不一样的。

基础设施建设会为很多企业带来重要的机遇。对东道国来说,毫无疑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会给这些处在发展中的经济体带来重要的经济发展的助推力。对中国很多企业来说,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我们国内建设基础设施的热潮锻炼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从设计、总包、设备提供和基础设施的管理运营,都有一些非常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也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大家也看到国际经济下行的压力,相关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矛盾,“一带一路”会推动很多境外其他国家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就会给我们国内已经锻炼出来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提供非常好的市场机遇。会给我们发电设备、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提供一个新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实际上也给我们出口结构升级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过去我们是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会把装备带出去,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价值含量的产品。

对于有的企业来说,会在“一带一路”中发现资源优势。“一带一路”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大家知道中亚、中东,其实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勘探,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会发现,这个地区各种各样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对矿业企业来说毫无疑问会带来资源的优势。

再比如说,这个地方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现在国内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本不断上升,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转型升级,一个是转移,转到那里去?当然可以转到中国内陆地区,在中西部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同时不可避免还有另外一个选择,转到成本更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去。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怎样能够让这些企业更加顺利地、更低风险地转移到那些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地方去,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也是未来“一带一路”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投资去了,中国的贸易去了,也会带来国际化的新机遇。所以,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推进,会带来非常多的战略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首先我们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意识不到机遇,就很难说能把握机遇。第二点,当我们谈战略机遇的时候,还真不能人云亦云,宽泛地说这个机遇、那个机遇,最重要的是必须从企业本身出发,来分析是什么机遇。同样一件事,对有的企业是机遇,可能对另外的企业就是挑战。所以,我们今天谈机遇的时候,绝不能空洞地、笼而统之地谈机遇,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自身的条件认识、分析、把握这些机遇。

第二种意识,要树立风险意识。

这个地区是情况非常复杂的地区,65个国家和地区,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有的国家相对比较发达,有的发达程度比较低,有的国家市场化程度很高,有的到现在还不是WTO的成员。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有几类大的风险大家特别关注。

一个是政治风险。大家可能已经看到这个地方的地缘政治,比如说乌克兰的问题,ISIS的问题。这里有局部的战争,有恐怖主义,很多国家的政局也不稳。原来有些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老是习惯于跟政府高官拍肩膀,以为把关系搞好就解决了一切,其实不知道转身换了政府,可能前面因为拍了肩膀好像很安全的事,最后却充满了风险。所以,我们推进“一带一路”的时候,首先要看到一个地方的风险,而这个地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政治风险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是比较高的。

二是有很强的法律风险。有一些国家受到西方国家影响比较多,有的国家是前苏联解体时新成立的,可以说法律体系很不一样。所以,要进入这些国家,必须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否则的话进入市场就会面临非常高的法律风险。

还有文化风险。这里是多民族的地区,几大宗教都汇聚在此,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如果不能了解和尊重,可能在投资贸易过程中就会面临额外的风险。

当然,还有国际经营最常见的市场风险。这个地方的市场风险可能比其他地方略高一些。有一些国家,比如说资源输出国,前两年资源高价格,大家过得很舒服,但是今天资源价格大幅度下降,石油高的时候140多美元,现在变成40多美元,铁矿石过去120多美元,现在变成四五十美元。对于这些国家来说,马上就面临着国际收支的巨大压力。美国说要升息,美元一走强,资金就开始从这些新兴经济体往发达国家流,流的过程就带来当地货币大幅度贬值。原来在这些国家投资做的预期很好,很赚钱,等你把这些钱拿到手一算还赔了,这就是汇率风险。

所以说,当我们进入这个地区扎实推进的时候,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有的风险是开展国际经营普遍会遇到的风险,有的可能是这个地区特有的风险。在这个地区我们推进的时候,既要有机遇意识还要有风险意识,在这两种意识前提下我们可以趋利避害,找到一个合适的适合开展跨国经营投资贸易的国家。

第三个意识,要树立平等互利的意识。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主席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来的,相对于这个地区的其他国家,中国的发展水平比较高、发展势头比较好,所以很多人一说推进“一带一路”,似乎觉得我们中国人是去帮别人了,我们是救世主,这个观点要不得。当年殖民者殖民了很多地方,给当地带来一些好处没有?应该说给一些地区也确实带来了好处。但是为什么殖民地的老百姓都非常反对他?有很多原因。但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殖民者没有用一个平等的观念对待当地人。

现在有一些国外媒体不了解内情,也在讲中国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在非洲、亚洲推行所谓的新殖民主义,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中国企业,在推进“一带一路”的时候,确实一定要高度警惕,我们不能用不平等的心态推进“一带一路”,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当地的老百姓、政府,充分地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比如说,我们觉得有一些环境标准不用那么高,但我们在这些地区研究调查和发现,很多国家虽然比咱们穷,但人家环保意识、环保标准丝毫不低于中国,甚至比咱们还高。有时候发展理念不一样。所以走到这些地方如果不了解这些,可能就会碰到很多麻烦。

在很多的国家,我们走出去建水电站、开矿,做了很多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事,但还有很多当地的NGO、老百姓出来反对,示威游行,甚至采取暴力的抗争,使得我们的项目没法正常运行,在经济上受损,甚至有的变成外交事件,影响两国关系大局。这里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我觉得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的时候,是不是真正地尊重当地老百姓、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是不是真正平等对待,这是非常关键的,也是造成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这些问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再一个,一定要有互利。到这些欠发达的地区一定要留有余地。不管是大小企业,甚至是个体户跑到这些国家,开一个小超市,中国人很勤奋,一个星期七天,没有休息的时候,24小时都开业,我们会觉得我用我的勤奋赚钱有什么问题,但你会发现,在很多国家,人家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到了礼拜日真的是去做礼拜,到几点超市就关门,这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这些中国人去了以后开小店靠辛勤赚的钱,但会发现周边类似小超市竞争不过咱们,纷纷倒闭。我们如果不理解别人,我们会觉得这有什么,我合法经营,我勤劳致富,但我觉得,大家一定要记住,出去以后不能赚最后一分钱,尽管勤劳致富、守法经营,一定要留有余地。早几年西班牙烧咱们的鞋厂,到非洲有很多地方,各式各样的民调,原来对中国的支持率非常高,现在老百姓对我们的情绪越来越大,甚至有的国家说“中国人滚出去”,我们觉得很委屈,说我们来帮你建这么多的基础设施、投入这么多、创造这么多的就业机会,怎么反而不落好?我们自己要反思,原因很复杂。

互利共赢要落实到行动上,我们企业要去赚钱,但你也要让当地的人,你的合作伙伴,你的上下游供应商,当地政府,特别是当地老百姓要从中受益,真正让大家一起在发展中受益。

所以说,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的时候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要做,做好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首先理念要先行。当然还有很多理念,包容、共商、共建等我都很赞成,我个人强调三种理念——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平等互利的意识,有了这些意识,也许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可以步子走得稳一些、扎实一些。

谢谢大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隆国强)

责任编辑: 张倩倩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