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和教训,让我们一起分享!”
——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为莫桑比克部级官员“授课”记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新华社记者雷敏)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授课“老师”是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学生”是从万里之遥的非洲飞赴中国“取经”的26位莫桑比克部级官员,课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我一直把你们看作兄弟姐妹,希望把中国在发展经济中的经验和教训与你们交流、分享。同时,莫桑比克也有许多好经验,我们也希望向你们学习。”陈德铭亲切的开场白,一下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他接着说,中国有句俗语,“店多成市”。一个地方,商店越多越热闹,大家的生意都好做。世界经济也一样,只有更多国家发展起来,全世界的经济状况就才会更好。我们举办研讨班,和大家分享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就是希望能对包括莫桑比克在内的更多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有所帮助。
虽然事先已经有准备好的讲稿,但陈德铭还是选择脱稿讲。用他的话说就是:“1978年,在我还不满30岁时,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那时我在一个企业工作,后来做过商业厅长,还做过苏州市的市长,与新加坡合作建立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一名亲历者,我希望把自己在沿海以及后来在内陆省份、中央政府工作中的感受与你们面对面交流。”
陈德铭首先谈了他对多元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他认为,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模式,但并不只有美欧等发达国家一种版本,即使是发达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比如在金融危机之中,他们也采取了许多政府干预的手段。每个国家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适合的发展道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有很多西方人问过我,中国的市场经济前为什么要加‘社会主义’四个字。这说明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时,会特别注重社会公正,让更多的人分享发展的好处,不允许贫富差距拉得过大。”陈德铭说。
说到这里,陈德铭举了一个例子:“我在苏州工作期间,有一次围绕一片湖水的开发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把湖边的土地卖给私人建别墅,可以创收,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开发建环湖的公共绿地。最后还是后一种观点占了上风,这就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
由于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陈德铭结合中国自己的经验,给莫桑比克的部长们提出了不少建议:
“据我所知,贵国一半以上人口在农村,所以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像中国一样,把‘三农’放在优先位置考虑?中国的改革就是从农村开始的,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开始的。”
“贵国海岸线很长,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很有条件。过去中国曾经学过日本‘一村一品’的经验,就是鼓励各地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贵国如果选取几个小的地方作为经济实验区,作为承接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基地。利用最不发达国家享有的进口产品零关税优惠政策,扩大出口是很有希望的。”将近一个小时的“授课”很快就结束了,到了莫桑比克客人们的提问环节。
“有些传统工业刚开始时为经济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但二三十年后很可能就变成了夕阳产业,这些产业怎样才能找到好的出路?”莫财政部副部长佩德罗·科多抛出了心中的疑问。
“我认为只有夕阳的产品,没有夕阳的产业。” 陈德铭表示,中国政府目前正帮助一些附加值不高的产业转型升级,让他们向设计和销售这些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延长产业寿命。
莫外交与合作部副部长恩里克·班泽问:“在发展经济中,有什么是我们最不应该做的。”陈德铭答:“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中国最初也没有环保部,后来才设立了。现在所有的项目都需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估才能上马。” ……
不知不觉中,“下课”的时间到了。莫方代表向陈德铭赠送了精美的手工艺品,“这些产品就可以出口到中国来嘛,会有很大市场哟。” 陈德铭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