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文化部将举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06月22日   来源:文化部网站

  昨天下午,文化部召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 新闻发布会 ,宣布此项活动将于2005年7月5日至8日在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举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例如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现代化的进程的冲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处于脆弱的境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确立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措施,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2003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会同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中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6月11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就是继续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贯彻落实陈至立同志讲话和国办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之一。

  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政府的职责,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各学科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就是为了在政府间、学术界之间及政府与学术界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主阵地。"论坛" 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将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推动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成功案例和理论研究成果。通过举办本次论坛,整合国内各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使学术研究与政府工作形成合力,切实推动保护工作。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实践·方法",下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政府机构与社会力量的角色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与方法、昆曲艺术的保护等五个议题。  

  本届论坛是中国文化主管部门首次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举行的一次高规格、大规模的学术研讨活动。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广泛参与是本届论坛的一大特点。仅前四个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近100所高等院校、20多个科研单位、社会团体及文化系统各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提供了260多篇论文的提要参加初评,其学科领域涉及法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地理学、艺术学、哲学、博物馆学等。经初评,有近90篇论文作者参加本届论坛。文化部领导将发表主旨讲演,国家有关部委(包括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和"保护工程"试点单位的代表、国内各学科领域关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专家、学者等,将在论坛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实践、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广泛的学术研讨与交流。

  本次活动的主办城市苏州是世界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综合性试点城市。2004年6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曾在这里隆重召开。一年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届论坛再次选择此地,意义深远。为配合这次论坛,苏州市专从全国各地邀请了众多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进行展演,其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剪纸、泥塑、雕刻、木偶、花鼓灯、原生态民歌演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