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在北京组织专家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行了验收。刘更另院士、朱金兆教授等九位项目验收专家组成员,国家林业局、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以及内蒙古、陕西、宁夏、新疆、青海等省(自治区)科技厅的有关人员出席了会议。验收组专家认真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仔细查阅了有关验收材料,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质疑。通过近4年的努力,项目实施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减缓我国北方地区土地沙化,促进北方沙区防沙治沙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攻克了一批防沙治沙关键技术,基本形成了适合北方地区不同地域特点和条件的防沙治沙技术体系。通过研究,突破了20余项关键技术,形成12套防沙治沙技术体系,建立了8种各具特色的退化草原、沙地综合治理与沙产业模式。项目区植被与其它固沙物覆盖度已由治理前的不到40%达到60%以上,裸露沙地面积由项目实施前的30%以上降低到目前的10%以下。
二是一批防沙治沙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项目的实施,共取得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和专利等成果92项,包括获2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形成新产品10项、形成新技术新工艺54项、新材料3项。建立了4套技术规程,选育出41种在沙区生长良好的沙生植物和经济植物种(品种)。同时,项目区“生态用地”比例大幅度提高,与项目实施前相比,生态与生产用地的3:7转变为目前的7:3。
三是建成了一批防沙治沙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实施中,分别在首都圈、农牧交错带、草原带、荒漠绿洲和高寒荒漠带等辽阔的北疆风沙线上建立了8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防沙治沙试验示范基地,总示范面积达13万余亩,辐射推广面积700多万亩,项目区退化草地的产草量增加了40~75公斤/亩,优良牧草比重增加1.3倍,初步达到了植被与其它固沙物覆盖度>70%、大风不起沙的“治沙”指标。
四是初步形成了适合沙区特点的沙产业开发模式。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了8种各具特色的退化草原、沙地综合治理与沙产业模式。项目区草地生产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农牧业产值达300元/亩以上,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1倍以上,农牧民年收入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0%~100%。
五是培养了一支防沙治沙研究的一线骨干队伍。结合项目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了一支由55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防沙治沙科技攻关队伍,共培养研究生211名,包括硕士生129名、博士生74名,大大加强了我国防沙治沙研究的后备力量。验收组专家充分肯定了项目所取得的成绩,并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