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郑重提出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分析国际国内环境,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结束后,云南省委、省政府及时对推进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工作提出了要求,早在省委七届三次全会《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云南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最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加快工业化这个‘牛鼻子’,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改变2001年以来云南省工业经济一直处于低谷不前的状态,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扭转了自2002年以来云南省经济增长连续下滑的局面,为巩固成果,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11月,及时召开了云南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的战略举措,对加快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这次会议上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即《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云发[2003]21号)和《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云政发[2004]8号),进一步明确了加快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任务措施。其中在《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作出了做强做大烟草及配套、能源、医药、有色金属、钢铁、电子信息、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特产品加工、造纸、企业信息化建设12个重点产业的重大决定。云南省经委按照省委、省政府《决定》和《规划纲要》的精神,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12大重点产业发展,结合云南省情,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云南省资源、区位优势,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努力构造以12大重点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从2004年初开始,由省经委组织着手编制12个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经过编制人员大量的艰苦工作,并广泛征求了有关委、办、厅、局、集团公司、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和地州市政府部门的意见,终于于近期形成了“2005—2020年云南省新型工业化烟草及配套、能源、医药、有色金属、钢铁、电子信息、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特产品加工、造纸、企业信息化建设12个产业规划”,统称为《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05—2020年)。云南省新型工业化12个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必将对云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规划产业发展、科学布局产业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将云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重点产业和主要产品发展规划概要及云南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汇报如下:
一、云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抓住本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兴工富民强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信息化带动、城市化拉动、非公经济推动、工业园区推进、扩大开放促进、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构筑技术进步、企业集群、融资贷款、市场竞争、人才保障五大平台;加快发展烟草及配套、能源、冶金、信息、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特产品加工、医药、造纸十大重点产业;打造能源、有色金属、高浓度磷复肥、煤化工、云药、农特产品加工、林浆纸七大基地;重点建设30个省级工业园区;突出抓好30户大企业集团;培育40个工业强县。实现云南工业跨越式发展,全面推进云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4年,全省工业销售收入2600亿元,工业增加值1053亿元。到2010年,全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12.1%,工业增加值1790亿元,年均增长11.0%,工业占全省GDP比重由2004年的35.6%上升到44.8%;到2020年,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4万亿元,年均增长12.0%,工业增加值4320亿元,年均增长10.0%,工业占全省GDP比重上升到54.0%,主导作用更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保持全国先进水平。2004年,工业劳动生产率人均7.8万元,高技术工业比重14.2%,新兴工业比重32.3%,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1.21%,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11.6%,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贡献率46.1%。到2010年,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8.6万元以上,高技术工业比重18%,新兴工业比重40%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5%,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5%,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15%,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5%;到2020年,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12.5万元以上,高技术工业比重30%以上,新兴工业比重60%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5%,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5%,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25%以上,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004年,每万元产值能耗1.61吨标煤,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39%。到2010年,每万元产值能耗降至1.45吨标煤,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大多数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到2020年,万元产值能耗降至1.25吨标煤,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企业全面实现清洁生产,经济、资源、人口、环境和谐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2004年,全省城镇化率28.1%,工业从业人员150万人,工程技术人员15万人。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6%,工业从业人员达到208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比2002年提高3个百分点,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8万人,企业经营管理者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比重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工业从业人员345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再提高3个百分点,工程技术人员50万人,企业经营管理者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80%以上。
今年初,云南省委在认真分析工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和进一步加快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省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并已获省政府批准。其主要目的是紧紧抓住这几年工业发展的有利时机,按照既快又好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步伐,争取提前2-3年完成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的阶段性目标。按此计划,工业增加值2007年要在2002年780.3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560.6亿元,年均增长14.9%,其中,2005—2007年平均增幅要达到14%左右; 2007年非烟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5%;2007年非公经济比重达到43%;2007年提前完成《规划纲要》中企业科技经费支出、研发经费投入、新产品产值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等2010年的规划目标;2007年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规划的近期任务
总的要求是:抓住国家宏观调控机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具体任务是: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三大计划(行动、工程),抓好四个着力点,构建五大平台,做好十二项重点工作。即:以实现工业经济既快又好发展为目标,实施全省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大企业销售收入倍增行动和企业技术创新工程,抓好工业经济增长的“重点地区、产业、企业和产品等支撑点,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行业资源整合等亮点,瓶颈制约、资金短缺等难点,重大技改项目、非公经济、乡镇企业等增长点”四个着力点,加快构建“企业技术进步平台,产业和企业集群发展平台,企业融资贷款平台,可持续发展平台,人才保障平台”等五大平台,抓好工业投资、结构调整、大项目带动、园区建设、县域经济、大企业战略、中小企业发展、技术创新、运行调节、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等十二项工作。
二、云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和主要产品发展规划
(一)烟草及配套产业
产量、销售收入和增加值预测
单位:亿元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
|
2020年
|
产量
|
销售
收入
|
增加值
|
产量
|
销售
收入
|
增加值
|
产量
|
销售
收入
|
增加值
|
产量
|
销售
收入
|
增加值
|
销售
收入
|
卷烟
(万箱)
|
621.4
|
505.9
|
413.3
|
625
|
531
|
438
|
635
|
602
|
491
|
650
|
717.7
|
582.7
|
|
单位:亿元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
|
2020年
|
销售
收入
|
增加值
|
销售
收入
|
增幅
%
|
增加值
|
销售
收入
|
增幅
%
|
增加值
|
销售
收入
|
增幅
%
|
增加值
|
销售
收入
|
增幅
|
卷烟
配套
|
50
|
20
|
72.6
|
50.1
|
29
|
90
|
11.8
|
40
|
125
|
12
|
75
|
387
|
10
|
(二)能源产业
主要发展指标预测
单位:亿元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及“十一五”年均增幅
|
2020年
|
产量
|
销售
收入
|
增加值
|
产量
|
销售
收入
|
增加值
|
产量
|
销售
收入
|
增加值
|
产量
|
%
|
销售
收入
|
%
|
增加值
|
%
|
产量
|
销售
收入
|
增加值
|
能源
总量
万吨
标煤
|
4238
|
296
|
129
|
4400
|
315
|
138
|
5800
|
440
|
198
|
8000
|
12.7
|
690
|
17.0
|
330
|
19.0
|
17500
|
1750
|
1000
|
电力
亿千
瓦时
|
544
|
249
|
105
|
600
|
260
|
110
|
930
|
360
|
160
|
1400
|
18.5
|
560
|
16.6
|
270
|
19.7
|
3600
|
|
|
煤炭
万吨
原煤
|
5317
|
47
|
24
|
6300
|
55
|
28
|
7500
|
80
|
38
|
11000
|
11.8
|
130
|
18.8
|
60
|
16.5
|
17000
|
|
|
(三)医药产业
主要发展指标预测
单位:亿元
指标
|
2004年
|
增幅
%
|
2005年
|
增幅
%
|
2007年
|
增幅
%
|
2010年
|
十一五
年均增幅%
|
2020年
|
年均增幅%
|
销售收入
|
43.5
|
19
|
60
|
23.3
|
100
|
23.3
|
300
|
23
|
1400
|
22.4
|
工业增加值
|
20.7
|
19
|
33
|
24.8
|
50
|
24
|
100
|
24.8
|
450
|
20
|
(四)有色金属产业
销售收入测算
单位:亿元
时间
销售收入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
|
2003-2010
年平均增长%
|
2020年
|
2010-2020
年均增长%
|
有色金属工业
|
185
|
286
|
370
|
510
|
630
|
19
|
1300
|
8
|
其中:
|
|
|
|
|
|
|
|
|
锡产业
|
38
|
65
|
75
|
90
|
100
|
15
|
170
|
5
|
铜产业
|
52
|
75
|
95
|
150
|
170
|
18
|
350
|
7
|
铅锌产业
|
54
|
70
|
90
|
120
|
140
|
16
|
300
|
8
|
铝产业
|
25
|
55
|
80
|
110
|
150
|
29
|
320
|
8
|
黄金产业
|
5.5
|
7
|
10
|
14
|
25
|
24
|
60
|
9
|
增加值预测
单位:亿元
时间
增加值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
|
2003-2010
年平均
增长%
|
2020年
|
2010-2020
年平均
增长%
|
有色金属工业
|
52
|
75
|
98
|
146
|
175
|
18
|
360
|
7
|
其中:
|
|
|
|
|
|
|
|
|
锡产业
|
13
|
20
|
23
|
30
|
33
|
14
|
56
|
5
|
铜产业
|
13
|
18
|
24
|
36
|
40
|
19
|
84
|
8
|
铅锌产业
|
17
|
21
|
25
|
33
|
39
|
13
|
85
|
8
|
铝产业
|
5
|
10
|
18
|
26
|
36
|
30
|
76
|
8
|
黄金产业
|
1.4
|
1.8
|
2.5
|
4
|
6
|
23
|
20
|
13
|
主要金属产量预测
单位:万吨
时间
产量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
|
2003-2020年 平均增长%
|
2020年
|
2010-2020年平均增长%
|
常用有色金属
|
96.96
|
129.42
|
175
|
230
|
250
|
14
|
420
|
5
|
锡(万吨)
|
6.8
|
7.06
|
7.5
|
8
|
10
|
6
|
15
|
4
|
铜(万吨)
|
19.96
|
22.99
|
30
|
40
|
50
|
14
|
80
|
5
|
铅(万吨)
|
19.09
|
22.41
|
35
|
45
|
50
|
15
|
65
|
3
|
锌(万吨)
|
33.52
|
49.58
|
55
|
60
|
70
|
11
|
100
|
4
|
铝(万吨)
|
16.66
|
25.88
|
45
|
60
|
80
|
25
|
150
|
6
|
黄金(吨)
|
8.1
|
8.48
|
10
|
13
|
22
|
15
|
35
|
9
|
(五)钢铁产业
销售收入、增加值预测
单位:亿元
时间
项目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
|
2003-2010
平均增长
|
2020年
|
2010-2020
平均增长
|
销售收入
|
140
|
250
|
300
|
350
|
400
|
16%
|
800
|
7%
|
增加值
|
41
|
75
|
90
|
105
|
120
|
16%
|
250
|
8%
|
主要产品产量预测
单位:万吨
时间
项目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
|
2003-2010
平均增长
|
2020年
|
2010-2020
平均增长
|
生铁
|
512
|
689
|
750
|
800
|
900
|
8%
|
1200
|
3%
|
粗钢
|
294
|
349
|
520
|
600
|
700
|
13%
|
1400
|
7%
|
钢材
|
286
|
350
|
500
|
600
|
700
|
14%
|
1400
|
7%
|
铁合金
|
37
|
48
|
60
|
80
|
100
|
15%
|
150
|
4%
|
(六)电子信息业
销售收入预测
单位:亿元
项目
|
2004年
|
2005年
|
年均增长%
|
2007年
|
年均增长%
|
2010年
|
年均增长%
|
2020年
|
年均增长%
|
电子信息制造业
其中:光电子产业
|
33.3
12
|
45
17
|
35.1
41.7
|
85
50
|
37.4
71.5
|
250
200
|
43.3
58.7
|
950
800
|
14.3
14.9
|
软件业
|
16
|
22
|
37.5
|
40
|
34.8
|
85
|
28.6
|
250
|
11.4
|
合计
|
49.3
|
67
|
35.9
|
125
|
36.6
|
335
|
38.9
|
1200
|
13.6
|
工业增加值预测
单位:亿元
时间
项目
|
2004年
|
2005年
|
年均
增长%
|
2007年
|
年均增长%
|
2010年
|
年均
增长%
|
2020年
|
年均
增长%
|
电子信息制造业
其中:光电子产业
|
7.3
3
|
10.5
5
|
43.8
66.7
|
24.5
17.5
|
52.8
87.1
|
75
65
|
45.2
54.9
|
280
250
|
14
14.4
|
软件业
|
3.3
|
4.5
|
36.4
|
8.5
|
37.4
|
17
|
26
|
50
|
11.4
|
合 计
|
10.6
|
15
|
41.5
|
33
|
48.3
|
92
|
40.7
|
330
|
13.6
|
(七)建材产业
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测算
单位:亿元
项 目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
|
2020年
|
年均增速(%)
|
工业增加值
|
合 计
|
40.85
|
45
|
57
|
80
|
200
|
10.4
|
1.水泥及制品
|
28.91
|
31.7
|
38.3
|
48.4
|
82
|
6.7
|
2.玻璃及深加工
|
1.26
|
1.4
|
1.6
|
2.9
|
9
|
13.2
|
3.建筑陶瓷
|
0.31
|
0.35
|
0.45
|
0.7
|
1.5
|
10.0
|
4.墙体材料
|
6.57
|
7.3
|
9.6
|
15.4
|
39
|
11.8
|
5.新型建材
|
1.85
|
2.2
|
4.1
|
7.7
|
47
|
22.3
|
6.石材
|
1.11
|
1.3
|
1.8
|
3.1
|
13
|
16.8
|
7.非金属矿制品
|
0.10
|
0.12
|
0.2
|
0.5
|
4.5
|
26.8
|
8.其他产品
|
0.74
|
0.8
|
1.0
|
1.5
|
4
|
10.5
|
销售收入
|
合 计
|
110.30
|
122
|
154
|
208
|
550
|
10.6
|
1.水泥及制品
|
78.03
|
85.6
|
103.3
|
126.0
|
225
|
6.8
|
2.玻璃及深加工
|
3.40
|
3.8
|
4.4
|
7.5
|
25
|
13.3
|
3.建筑陶瓷
|
0.85
|
0.9
|
1.2
|
1.8
|
4
|
10.2
|
4.墙体材料
|
17.73
|
19.6
|
26.0
|
40.0
|
108
|
12.0
|
5.新型建材
|
5.00
|
6.0
|
11.0
|
20.0
|
128
|
22.5
|
6.石材
|
3.01
|
3.6
|
5.0
|
8.0
|
37
|
17.0
|
7.非金属矿制品
|
0.28
|
0.3
|
0.6
|
1.3
|
13
|
27.0
|
8.其他产品
|
2.00
|
2.2
|
2.8
|
3.8
|
10
|
10.6
|
主要建材产品产量预测
项 目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
|
2020年
|
年均增速(%)
|
水泥(万t)
|
2296.56
|
2500
|
3000
|
3600
|
5000
|
5.0
|
水泥制品(万t)
|
148.12
|
170
|
230
|
300
|
650
|
9.7
|
商品混凝土(万m3)
|
167.46
|
185
|
230
|
320
|
2000
|
16.8
|
平板玻璃(万重箱)
|
313.34
|
350
|
360
|
600
|
900
|
6.8
|
深加工玻璃(万m2)
|
99.63
|
110
|
165
|
300
|
2000
|
20.6
|
建筑陶瓷(万m2)
|
424.89
|
470
|
610
|
900
|
2000
|
10.2
|
墙体材料(亿块标砖)
|
88.63
|
98
|
130
|
200
|
540
|
12.0
|
新型墙材(亿块标砖)
|
17.37
|
20
|
33
|
60
|
380
|
21.3
|
石材(万m2)
|
300.73
|
360
|
500
|
800
|
3700
|
17.0
|
非金属矿制品(万t)
|
3.50
|
4
|
7
|
16
|
160
|
27.0
|
(八)化学产业
销售收入及工业增加值测算
单位:亿元
项 目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
|
2020年
|
年均增长%
|
销售收入合计
|
195
|
200
|
258
|
343
|
1000
|
13.2
|
其中
|
磷化工
|
110
|
122
|
152
|
175
|
370
|
10.1
|
煤化工
|
30
|
36.2
|
47
|
84
|
440
|
17.1
|
盐化工
|
8
|
10.5
|
19
|
36
|
63
|
14.98
|
橡胶工业
|
6
|
6.3
|
11
|
15
|
40
|
16.15
|
生物化工
|
10
|
12.3
|
20
|
30
|
87
|
18.7
|
增加值合计
|
50
|
53
|
65.5
|
85.1
|
280
|
14.1
|
其中
|
磷化工
|
23
|
25
|
27
|
32.4
|
90
|
12.9
|
煤化工
|
20
|
21.1
|
25
|
30
|
110
|
17.5
|
盐化工
|
2
|
2.64
|
6
|
7.8
|
20
|
34.3
|
橡胶工业
|
1
|
1.0
|
3
|
6.0
|
30
|
29.2
|
生物化工
|
2
|
2.5
|
4.
|
7.7
|
30
|
19.5
|
注:本项目标不包括石油及天然气化工。
|
主要产品产量预测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
|
2020年
|
年均增%
|
磷矿石(30%)
|
1250
|
1300
|
1750
|
1990
|
2200
|
3.16
|
化肥(折纯)
|
311.2
|
320
|
525
|
630
|
800
|
6.90
|
其中:氮肥
|
112.88
|
120
|
125
|
130
|
200
|
3.50
|
磷肥
|
195.4
|
200
|
400
|
500
|
600
|
8.70
|
黄磷
|
32.7
|
37
|
39
|
43
|
50
|
1.66
|
合成氨
|
158.5
|
170
|
190
|
220
|
250
|
2.93
|
甲醇
|
8.75
|
10
|
35
|
50
|
300
|
23.6
|
聚氯乙烯
|
2.71
|
3
|
25
|
40
|
100
|
23.3
|
注:本项目标不包括石油及天然气化工产品。
|
(九)机械制造业
销售收入预测
单位:亿元
|
2004
|
2005年
|
2007年
|
年均
增长%
|
2010年
|
年均
增长%
|
2020年
|
年均
增长%
|
汽车
|
42.5
|
53
|
90
|
27.6
|
160
|
24.8
|
260
|
12.7
|
电工产品
|
26
|
30
|
40
|
15.6
|
60
|
15.1
|
200
|
13.7
|
内燃机
|
14
|
18
|
22
|
10.4
|
30
|
15.4
|
120
|
15.1
|
铁路养护机械
|
7.2
|
10
|
15
|
30.3
|
23
|
23.6
|
78
|
17.3
|
物流成套
|
7.33
|
8.5
|
12
|
17.4
|
20
|
17.9
|
62
|
14.4
|
机床产品
|
8
|
14
|
25
|
52.7
|
45
|
38.5
|
60
|
16.3
|
烟草加工机械
|
7
|
8
|
10
|
13.4
|
12
|
10.3
|
20
|
7.3
|
矿冶化工设备
|
4.3
|
5
|
7
|
17.3
|
10
|
15.3
|
32
|
13.5
|
光电子产品
|
12.3
|
15
|
50
|
49.5
|
200
|
53.4
|
800
|
29.4
|
总 计
|
128.63
|
161.5
|
271
|
24.8
|
560
|
27.1
|
1632
|
17.6
|
工业增加值预测
单位:亿元
时间
项目
|
2003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
|
年均
增长%
|
2020年
|
年均
增长%
|
汽车
|
7.6
|
10
|
17
|
32
|
22.8
|
76
|
14.5
|
电工产品
|
7
|
9.4
|
12.5
|
19
|
15.3
|
65
|
14
|
内燃机
|
3
|
4.8
|
5.8
|
8
|
15
|
30
|
14.5
|
铁路养护机械
|
1.98
|
3
|
4
|
6
|
17.2
|
20
|
14.6
|
物流成套
|
1.5
|
2.5
|
4
|
7
|
24.6
|
22
|
17.1
|
机床产品
|
1.5
|
3.5
|
6.7
|
11.3
|
33.4
|
16.5
|
15.1
|
烟草加工机械
|
2.28
|
3
|
4
|
5
|
11.9
|
8.5
|
8
|
矿冶化工设备
|
1
|
1.5
|
2
|
3
|
17
|
11
|
15.2
|
光电子产品
|
2.3
|
3.4
|
11.25
|
43.2
|
52
|
180
|
29.2
|
农业机械等
|
0.43
|
0.5
|
0.65
|
0.9
|
11.1
|
2.5
|
10.9
|
总 计
|
28.59
|
41.6
|
67.9
|
135.4
|
24.9
|
431.5
|
17.3
|
(十)农特产品加工业
销售收入、增加值及主要产品产量测算
单位:亿元、万吨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及“十一五”年均增幅
|
2020年
|
产量
|
销售
收入
|
增加
值
|
产量
|
销售
收入
|
增加
值
|
产量
|
销售
收入
|
增加
值
|
产量
|
%
|
销售
收入
|
%
|
增加
值
|
%
|
销售
收入
|
食糖
|
195.01
|
60
|
25.5
|
159
|
60
|
25.5
|
172
|
66
|
28
|
200
|
4
|
76
|
4
|
32.3
|
4.9
|
123
|
茶叶
|
9.8
|
4
|
1.7
|
11.76
|
4
|
1.7
|
17
|
6
|
2.55
|
29
|
20
|
12
|
20
|
5.1
|
26
|
70
|
天然
橡胶
|
13.15
|
19
|
8
|
14.46
|
23
|
9.78
|
17.5
|
27
|
11.48
|
23.2
|
10
|
34
|
10
|
14.45
|
|
73
|
果蔬
|
240
|
7
|
2.1
|
264
|
10
|
3
|
319
|
18
|
5.4
|
424
|
10
|
34
|
10
|
10.2
|
23.6
|
197
|
畜产品
|
370
|
70
|
21
|
400
|
70
|
21
|
467
|
84
|
25.2
|
588
|
8.2
|
112
|
8.2
|
33.6
|
10
|
292
|
丝麻
|
14.53
|
4
|
1.2
|
17.2
|
5
|
1.5
|
24
|
7
|
2.1
|
39.6
|
18.4
|
11
|
18.4
|
3.3
|
16.3
|
64
|
粮油
制品
|
26.87
|
15
|
4.5
|
32
|
22
|
6.6
|
46.43
|
30
|
9
|
79.85
|
20
|
45
|
20
|
13.5
|
14.5
|
198
|
乳制品
|
28.33
|
3
|
0.9
|
35.12
|
3
|
0.9
|
54
|
6
|
1.8
|
102.6
|
24
|
11
|
24
|
3.3
|
22.4
|
64
|
林竹制品
|
3
|
34
|
9
|
3.46
|
36
|
10.8
|
4.6
|
49
|
14.7
|
7
|
15.3
|
80
|
15.3
|
24
|
17.8
|
463
|
调味品
|
2.5
|
4.5
|
1.35
|
2.75
|
5
|
1.5
|
3.32
|
8
|
2.4
|
4.41
|
10
|
20
|
10
|
6
|
35.7
|
88
|
薯类制品
|
4.5
|
3
|
0.9
|
5
|
3
|
0.9
|
6
|
5
|
1.5
|
10.92
|
22.2
|
10
|
22.2
|
3
|
26
|
52
|
食用菌
|
4.43
|
8
|
2.4
|
5.8
|
11
|
3.3
|
9.95
|
23
|
6.9
|
22.48
|
31.3
|
41
|
31.3
|
12.3
|
21.3
|
180
|
饮料制品
|
116.57
|
43
|
18
|
131.37
|
45
|
19
|
166.8
|
59
|
25.07
|
238.5
|
12.7
|
88
|
12.7
|
37.4
|
14.2
|
133
|
合计
|
|
|
|
|
297
|
|
|
388
|
|
|
|
574
|
|
|
|
2189
|
(十一)造纸产业
销售收入和增加值测算
单位:亿元
年份
项目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年均
增长%
|
2010年
|
年均
增长%
|
2020年
|
年均
增长%
|
销售收入
|
28
|
|
45
|
22.4
|
210
|
67.1
|
700
|
12.8
|
工业增加值
|
10
|
12
|
16
|
15.4
|
70
|
63.5
|
200
|
11.1
|
主要产品产量测算
单位:万吨
时间
产品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
|
年均增长%
|
2020年
|
纸浆
|
14
|
15
|
35
|
150
|
65
|
400
|
造纸
|
30.08
|
33
|
45
|
120
|
31.9
|
215
|
三、云南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工业发展速度
全方位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以不断创新的思路、鼓励发展的政策、完善的体制机制、良好的投资平台和科学的产业规划,促进工业加快投入。进一步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坚持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扩大企业直接融资,促进企业上市。盘活存量资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2007年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比重达50%(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1330.6亿元,工业投资427.7亿元,比重30.7%),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50%以上(2004年技术改造投资199.5亿元,比重46%),非电力投资占工业投资比例70%以上(2004年为55.9%)。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部门、各金融机构支持工业发展的积极性,多方筹措和用好促进工业发展的各项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重大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资源勘探、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工业园区平台建设和其他重点领域,带动企业和社会增加投入。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工业素质
巩固提高烟草产业。及时采取应对国内烟草业重组整合的对策措施,不断增强骨干企业、名优产品的竞争力,着力开拓国际市场,确保烟草产业始终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加快培育能源、矿产支柱产业。充分发挥云南省水能资源优势,以及冶金、有色、化工等矿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能源、矿产业发展,早日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糖,努力提高茶叶质量,扩大橡胶、果蔬、畜禽肉奶制品加工能力,加快发展绿色保健食品、天然药物、造纸与纺织原料、香料、花卉、绿色园艺等农业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打造具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群。在信息产业、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环保产业、中成药现代制造等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遏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电石、铁合金、焦化等行业准入条件,加大小机焦整顿力度,继续清理小炼焦企业和项目,制订云南省黄磷产业准入条件,有效防止“五小”企业的死灰复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三)实施大项目带动,促进重点产业发展
坚持以项目支撑产业,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目前,云南省委已初步建立全省新型工业化重大投资项目库,涉及项目总计107项,总投资838.5亿元。其中:
有色冶金项目25项,涉及投资218.9亿元,包括:云南铜业的普朗铜矿、电解铜扩能、冷轧高精度铜板带、易门铜业的3万吨阳极铜、玉溪钢铁技改、红河钢铁技改、冶金集团的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多晶硅晶体、文山40万吨氯化铝等;
化工项目27项,涉及投资327.8亿元,包括:天安化工50万吨合成氨、富瑞化工60万吨(二期)磷酸二铵技改、盐化股份氯碱二期技改等;
机电项目19项,涉及投资47.6亿元,包括:北方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天达光伏二十兆瓦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昆明船舶自动化物流系统改造等;
医药项目4项,涉及投资113亿元,包括云南白药集团改造、特安呐三七系列保健品生产线等;
轻工项目14项,涉及投资28.9亿元,包括江川翠峰纸业年产10万吨高档文化用纸生产线、昆船瑞升再造烟叶、高源麻纤维的工业用大麻、亚麻加工生产线、晶莹糖业木糖转化木糖醇等;
建材项目8项,涉及投资22.9亿元,包括:昆钢嘉华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思茅建峰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等项目;
煤炭项目7项,涉及投资105.7亿元,包括:富源德鑫100万吨/年焦化技改、小龙潭五期改扩建、煤化集团100万吨/年褐煤液化等项目;
电力项目1项,涉及投资13.5亿元,包括:东源煤业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技改;
烟草项目2项,涉及投资62.2亿元。昆明卷烟厂、玉溪红塔集团引进卷接、包装、嘴棒成型设备、制丝生产线等项目。
(四)加快重点园区建设,构筑新项目投入平台
总体要求:全省规划建设重点工业园区32个左右,其中已建和在建的22个、新建10个。重点工业园区初步规划面积443平方公里。抓紧完成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注重推进园区工作实质性进展,把园区建成政策透明公开、办事高效快捷、大项目进入多、特色优势明显的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平台。新建大项目原则大部分都要进入园区。2005年-2007年,园区工业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年均增幅40%以上,新增工业增加值占全部新增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2007-2010年园区工业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年均增幅50%以上,新增工业增加值占全部新增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预计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0 %以上。
区域布局:昆明市6个: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安宁工业园、海口工业园、呈贡工业园;曲靖市3个:花山煤化工业园、汽车园、南海子工业园;大理州3个:洱源邓川、祥云浑水海、创新工业园;玉溪市2个:红塔、研和工业园;红河州2个:红河、弥勒工业园;楚雄州2个:楚雄、禄丰工业园;保山市2个:隆阳、腾冲工业园;德宏州2个:潞西、瑞丽工业园;丽江市2个:南口、永胜工业园;文山州2个:三七产业园、马塘工业园;昭通市1个:昭阳工业园;思茅市1个:翠云工业园;临沧市1个:临沧工业园;怒江州1个:兰坪工业园;迪庆州1个:香格里拉工业园;西双版纳州1个:景洪工业园。
主导产业:烟草及配套产业群、冶金、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群,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产业群,汽车配套及装备制造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电子信息产业群,建材产业群,生物制药产业群,农特产品加工产业群,糖、茶、胶产业群,林(竹)纸产业群,进出口加工区。
(五)突出特色优势,推动县域工业发展
以特色优势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支柱产业。以实施名牌战略为重点,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培育发展“一县一特、多镇一业、多村一品”基地化、专业化生产的特色经济,尽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村工业,规划引导农村工业向城镇集中,使工业化、城市化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20个特色产业。以培育县域支柱产业为目标,以优质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方向,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粮油制品、蔗糖制品、茶制品、橡胶制品、乳制品、麻丝制品、林竹制品、畜禽制品、果品加工、蔬菜加工、饮料制品、调味制品、菌类加工、薯类加工、生物医药、旅游工艺品、新型建材、五金机电、特色矿冶、特色化工等20个特色产业。力争到2005年,全省县域工业特色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60亿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2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11亿元,到2007年实现翻一番,2010年实现翻两番。
着力培育40个工业强县。大力支持在区域工业经济发展中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具备较好工业基础和资源、区位、产品、人才、技术等优势,近年来工业发展的速度快、成长性好,新增工业投资和项目多,特色产业基本形成的重点县市,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使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抓好200户重点企业。以加快培育重点企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指导和支持符合县域工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在同行业中优势明显、代表性强,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以及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和吸收劳动就业能力强的县域特色工业企业。通过3-5年的努力,销售收入上1亿元的县域重点企业达到100户以上,10亿元以上的达到10户以上;力争重点企业的产品在全国或全省具有特色、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的明显竞争优势,新打造50-80个省级及以上名牌。
(六)推进大企业战略,加快行业资源整合
实施10户大型工业企业集团销售收入倍增行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昆钢、云铜、云冶、云锡、云天化、云药、煤化、一汽红塔、德钢等企业加快发展,力争经过3年努力,使10户大企业销售收入翻一番,即由2004年销售收入421亿元,到2007年达到842亿元,3年平均增长26%。5户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
重点培育30户大企业集团。落实支持30户大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新产品开发、信息化建设、出口退税、人才引进、上市融资、盘活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继续培育发展一批大企业集团,到2007年,在地方工业企业中培育5户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到2010年,争取大部分重点行业都有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
按照“资源国有、一矿一主、优化配置、省内加工增值、市场化、可持续”的原则,继续推进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医药等行业整合和重要矿产资源整合。
(七)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制定云南省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意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实施创办中小企业工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向“精、专、特、优”和劳动密集型、精深加工型、出口创汇型方向发展,形成深加工中小企业群、城市型中小企业群、科技型中小企业群。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解决融资担保体系建立。
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决定》,落实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政策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向重点产业投资。推进非公经济企业制度创新,扩大非公经济总量,提升非公经济实力。
贯彻省政府《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加快乡镇企业的改革调整步伐,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要求,提高素质,注重创新,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云南优势农产品加工推进工程”、“云南省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推进工程”和“云南省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工程”三大工程。着力抓好10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和重点扶持100户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以及30户企业的技术进步示范工作。
(八)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07年前省属重点企业全部建立技术中心,到2010年全省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加快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产、学、研联合示范基地。力争2010年重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投入比重分别达到3%和5%。近期,组织实施100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户企业信息化项目和40户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技术攻关、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项目;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努力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和营销电子化。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专利、技术标准工作,大力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
(九)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努力缓解瓶颈制约
增强运行调控能力。加强工业经济运行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测预警、运行调节、信息引导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快建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网络;加强经济运行重大问题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及时提出预见性建议和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提高电力保障能力。千方百计挖掘和利用现有电力资源,扩大电力供应。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不断改进用电方案,确保不同负荷水平下有序用电;加大推行峰谷、丰枯差别电价力度,充分应用价格杠杆,引导社会节约用电、合理用电;做好电煤有效供给。加快建立和完善省内电煤供应体系,培育和建设电煤有形交易市场,细化电煤供应方案和保障措施,加快电煤供应体制、机制和价格改革,确保主力电厂正常用煤。
推进新型物流体系建设。按照“五保四压”的要求,强化铁路运输组织协调,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能力;整顿铁路货运代理市场,规范铁路运输秩序;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尽力保证两烟、化肥、食糖、有色金属等物资运输,减少原矿石和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占用运力;建立农副产品的“绿色通道”,保障涉及“三农”的蔬菜、瓜果、牛羊等鲜活农产品的运输;加强公路运输的组织协调,引导和促进公路物流网络和中介组织建设,确保重点物资公路运输畅通。
(十)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保障工业发展需要
建立工业人才队伍。加强工业经济管理人员、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形成一大批懂市场经济、懂现代管理的工业人才队伍,符合市场竞争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企业经营者、专业技术人才及技术工人队伍。
大力开展职业教育。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联合培训基地,支持大中型企业自主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
创造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条件。建立完善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吸引人才的有关政策规定,放宽人才落户政策,完善流动人口管理,解决后顾之忧。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
(十一)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体系。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理论、政策、措施的研究,建立健全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和制度;依法推进清洁生产。加快《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立法和实施工作;完善节能工作机制。加强节能监察和耗能岗位证书及实施能源效率标识制度的监督管理,严格规范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推广先进成熟技术。重点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能源、绿色照明,实施一大批冶金、化工、电力、建材、造纸等重点企业的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分类管理,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对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开发,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统筹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节约降耗和有节制持续开发。
(十二)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培育协会中介组织
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开放。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和技术转移,不断扩大和提高工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及水平。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农业、烟草、能源、矿业和现代制造业等方面的合作。
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制造基地。抓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机遇,充分发挥云南省的区位优势,以电子信息、机电、冶金、橡胶、建材、食品、日用化工7大行业为重点,在昆明、曲靖、个开蒙等城市建设进出口加工园区,在河口、瑞丽、景洪、腾冲等边境城市建设进出口加工贸易区。
进一步加快行业协会发展。按照“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的要求,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培育和发展一批行业协会,维护行业整体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总之,通过努力,把云南省建成世界知名的新型烟草基地、特色生物制品、云药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林浆纸、磷化工和有色金属基地、我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信息产业、机电、冶金、日用化工等基础产业基地和国家“西电东送”重要能源基地。
目前,云南省经委正在全委内掀起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以《建议》为指导,初步草拟了“十五”总结及“十一五”思路措施提纲,着手组织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