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中国水土保持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世界银行副局长Rahul Raturi、英国国际发展部驻华代表处高级环境顾问John Warburton出席会议并致词。
鄂竟平在讲话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可持续发展、系统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径流调控等理论与方法体现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中,形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系列理论、标准与规范,以及不同区域的防治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正因为如此,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截至目前,中国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3.8万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万平方公里。经过治理的小流域,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实践证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水土资源的科学技术路线;是可持续地利用水土资源,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存与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工程;是确保大江大河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他说,尽管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仍然面临着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一方面,中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还有近20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仍有1600多万公顷的坡耕地在继续耕种。同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带来的压力加剧。另一方面,在理念、政策、机制等方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水土流失治理的规模、标准、质量与效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上,来自国内外的150余名政府和有关组织的代表以及专家学者围绕"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总结与回顾了中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技术、理念、经验、成效与发展历程,对水土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路与对策进行了研讨。
此次会议由水利部、中科院、世界银行共同举办,会议为期两天。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有关院士、专家,世行、亚行等国外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