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上海新一轮文明社区创建用新标准考评请群众参与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24日   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

  “您对所居住社区的周边环境满意吗?”“您对所在社区的就业、医保、社保等一门式服务满意吗?”这是日前在上海市文明办看到的《上海市文明社区测评调查问卷》。作为新版文明社区测评的项目之一,这个问卷近日将分发到社区居民手中。问卷分值将首次作为测评参数,进入文明社区的考核评比。

  今年8月,随着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全会审议通过的《上海市文明社区创建管理规定》以及《上海市文明社区测评指标体系》的实施,全市96个文明社区创建有了“提升版”。文明社区称号不搞终生制,两年申报一次,考评除了社区自评自测,市区两级主管部门考核验收外,还必须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直接问卷于民,让群众打分。本年度创建,哪些社区将榜上有名?目前,全市各社区文明创建活动正按照文明社区新版测评标准如火如荼展开。

  环境、秩序、服务等“软环境”建设,成为新一轮文明社区创建的导向。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基本指标”、“动态指标”和“特色指标”三大部分组成新版测评指标。而“基本指标”中,把社区生态环境、社区信息化和社区民主管理等软性指标加入了考评体系,占整个指标体系的60%以上。这意味着,考量一个文明社区,不仅有过去的市容、卫生等硬指标,还有了更人性的软指标。而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求“车行道路没有被侵占、毁坏现象,人行道平整畅通,无坑洼积水、被损坏占用等现象,隔离护栏、道路设施完好”。这些更体现了创建由过去的突击整治型向长效管理型转变。

  “人均绿化面积从2平方米提高到12平方米”,社区生态环境被写入新版基本指标的首项。对于绿化指标,新版标准不搞一刀切,在考量的时候,指标体系列出了3个等级,分别有不同的尺度。根据标准,各区努力达标。长宁区目前人均绿化面积5.9平方米,位居城区前茅,如果人均增加1平方米,全区62万人就是62万平方米,约合1000亩地,而该区已基本没有闲置土地。创建如何达标?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难以做到大块大块建设绿地,但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导向,可以多管齐下,在河道边植绿等,仅今年就增加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

  与生态环境相比,社区信息化和民主管理两项指标显得更加柔性。在江苏路、湖南、董家渡、静安寺等街道,信息化支撑,使社区服务开始全面升级和提速。卢湾区在各社区建立“一口受理”信息平台,通过街道内部政务管理系统实现信息采集、共享、交换和维护,各职能部门间不再有信息壁垒,得以快捷服务居民。本市许多街道通过购买服务,整合社会化的服务实体为社区服务,设立应急事务处置中心,快速处理居民“急难愁”。

  引导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共同商讨社区重大事务,形成社区事务的听证、评议等民主决策制度,是新版创建中社区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华阳社区,为创建文明小区,居民区要拆除违章建筑,可是,有违章搭建的居民想不通,相持不拆。于是,小区召开听证会,让居民断定违章建筑该不该拆。听证会上,居民代表与民政、社保等相关职能单位的代表各半,居委干部主持调解。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有违章搭建的居民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意拆除,老大难问题顺利化解。采用听证制度解决纠纷和难题,如今已成为大多数社区的通用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