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利委员会日前向社会发布的《2004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显示,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偏少12.3%;污水排放量比上年增加14.8亿吨,水质恶化幅度比上年减少。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大中型水库蓄水量和人均综合用水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偏少12.3%
《公报》显示,2004年长江流域降水总量为18546.9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4.3%。水资源总量为8734.1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12.3%。西南诸河降水总量为9404.8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2.4%。西南诸河年降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藏南部分地区高达6000毫米,藏西诸河只有100~200毫米。
用水量比上年增加102亿方
《公报》还显示,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2004年总用水量分别为1804.8亿立方米、96.9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02.2亿立方米、3.1亿立方米。
2004年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人均综合用水量分别为416立方米、493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22立方米、12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分别为340立方米、992立方米,均比上年有所减少。
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2003年末大中型水库蓄水量分别为845.4亿立方米、29.9亿立方米,分别比年初增加30.6亿立方米、2.7亿立方米。
排污量比上年增加14.8亿吨
《公报》显示,2004年长江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88.1亿吨,比上年增加14.8亿吨,增幅为5.4%,水质恶化幅度比上年减少。其中,工业污水为202.8亿吨,占70.4%,生活污水85.4亿吨,占29.6%。排污主要集中在太湖水系、洞庭湖水系、湖口以下干流、宜昌至湖口、鄱阳湖水系、乌江和岷沱江,占长江废污水排放量的80.9%,与2003年相比无大的变化。长江流域优于III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72.5%,劣于III类的水体主要集中在城市江段和部分支流。
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2004年湖泊水质改善不大,在评价的太湖、西湖、鄱阳湖等11个湖泊中,仅有泸沽湖和洱海整体水质达到III类或优于III类水,其他湖泊均出现部分水体劣于III类水质的情况。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中,太湖仅有16.5%的面积为III类水,富营养面积占77%;云南滇池水质为V~劣V类,处于富营养状态;巢湖东半湖水质为IV~V类,西半湖水质为劣V类。
三峡水库全年均达到III类水标准;丹江口水库全年期均达到II类水标准。
2004年长江流域监测评价的58个省界断面中,31个断面水质为I~III类,27个断面水质劣于III类,其中9个劣于V类。
6省市地下水漏斗近1.5万平方公里
《公报》表明,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水过量开采,致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形成了地下水降落漏斗,对水资源的正常循环产生影响。
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6省(市)对部分平原地区地下水降落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17个,漏斗总面积为14796.02平方公里,比上年有所增加。
2004年末与年初相比,13个深层漏斗中心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7个,上升的有6个。漏斗面积减少的有8个,其中江苏省太湖平原苏锡常第II承压层深层漏斗面积减少最多,为339.9平方公里。漏斗面积增加的有5个,浙江杭嘉湖平原II层漏斗面积增加最多,为1905.7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