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公安部通报手机违法短信息治理工作主要成效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07日   来源:公安部网站

    自公安部、信息产业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部署从今年11月1日开始,集中开展手机违法短信息治理工作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认真贯彻落实通知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措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集中治理手机违法短信息工作,破获了一批重大案件,使利用手机发送短信息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发展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据不完全统计,11月1日至11月30日,全国公安机关共受理群众违法短信息举报10.7万余起。其中,属于此次治理手机违法短信息工作重点范围内的8.5万起,被依法采取停止通信服务措施的涉案手机9700部,被冻结的涉案银行账户108个,查处、没收了一大批涉案通信工具。在受理的10.7万余起群众举报中,假冒银行或银联名义进行诈骗或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4.7万余起,约占44%;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等内容或教唆犯罪的7062起,占7%;非法销售枪支、弹药、走私毒品、假发票等或明知是犯罪所得赃物的1.1万起,占10.3%;发布假中奖、假婚介、假招聘或引诱、介绍他人卖淫嫖娼的1.4万起,占13%;其他违法短信息2.8万起,占26%。通过这一阶段的治理工作,有效地遏制了利用手机短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发展势头,五种违法犯罪活动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大幅度减少,广大手机用户反映良好。

    集中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公安机关积极会同信息产业、银行等部门,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咨询会、张贴标语等各种形式,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黑板报等工具,深入宣传开展集中治理工作的意义,公布打击治理的重点、目标和方法,特别是通过对利用手机违法短信息进行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手法、特点的曝光,以及对已侦破的重大案例的剖析,以案说法,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手机违法短信息的危害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警惕,增强了防范意识。许多群众对接收到的可疑手机短信息自觉地进行识别或向公安机关举报,避免了上当受骗。据不完全统计,仅集中治理工作开展的前5天,全国公安机关就收到群众举报的线索2万多条。

    通过分析群众报警种类和已破获的案件类型可以发现,当前手机违法短信息犯罪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违法犯罪分子活动范围相对集中。违法短信息案件受案数最多的5个省市是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11月1日至11月30日,这5个地方公安机关共受理群众举报7.6万余起,占全国受理总数的70%。

    (二)诈骗类违法犯罪居多。11月1日至11月30日,各地公安机关共受理假冒银行或银联名义进行诈骗或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违法短信息案件举报近5万起,占受理总数的56%,列各类案件受理总数的第一位。目前,此类犯罪仍未根绝,是下一步治理工作的重点。

    (三)团伙作案,手法多样。发送手机违法短信息的作案成员以团伙居多,内部分工明确,以假身份证购置手机卡号、开设银行账号、群发手机短信和从ATM机提款等环节均有专人负责。犯罪分子抓住被侵害对象的心理,广发诱惑性短信息,骗取其信任,套取赃款。一旦得逞后,即迅速异地提款,立即注销所用卡号或直接更换新的通讯工具。

    (四)跨区域作案现象突出。从近期侦破的一批利用发送手机短信息实施犯罪案件看,犯罪分子多为跨省份连续作案,通常使用异地手机号码,异地发送短信、开设银行账户、取款,且区域分布广泛。目前,此类活动的犯罪团伙多集中在福建等沿海地区。

    对此,公安机关正在进一步加强侦查破案的力度,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媒体更加广泛地宣传群众,使广大手机用户能迅速识别违法犯罪,实行打防结合。公安机关还将和有关部门继续协调配合,运用多种手段综合整治,达到预期效果。

 
 
 相关链接
· 三部门联合打击利用视频聊天等从事淫秽色情活动
· 公安部等举行发布会部署手机违法短信息治理工作
· 公安部:06年底前市、县110 119 122将统一为110
· 公安机关查处的手机违法短信息典型案例公布
· 进一步落实八条措施 公安部要求年底实现5大目标
· 公安部要求坚决处理预防沁源交通事故不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