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上海市位居全国首位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6日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最新公布的《2004—2005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2004年度,上海区域创新能力以综合值57.16位居全国首位。这是自2001年之后,上海再次问鼎。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从2001年首度公布以来,上海、北京和广东三省市一直占据三甲位置。

    三项指标居全国之首

    区域创新能力由“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五项指标组成。上海在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和创新绩效获三项全国第一。五项大指标下还有21个具体指标,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国外技术成交额和海外技术引进额,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为标志的“企业设计能力”年度新产品产值等,上海均位居全国首位;上海的产学研合作相对紧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的资金,24.1%来自企业,居全国第二。

    在所有21个具体指标中,上海有15个居于全国前三,整体实力较强,也是上海此次区域创新能力居首的主要原因。不过,和第二名相比,上海的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两项指标,差距仅在1分之内。

    创新绩效有所提高

    此前连续两年,上海的创新绩效指标列全国第二;2004年度,排名上升一位。专家认为,这反映了上海依托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调整的产出能力有所提高。

    该指标由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居民收入和就业5个具体指标组成。过去一年度,上海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结构优化程度、国际竞争实力等进一步提升。万元生活总值综合能耗从2000年的1.21吨标准煤降到目前的1.02吨,处于全国最好水平。由于上海在以上各项经济指标上均表现出领先优势,因此创新绩效评分达61.45分,居于首位。

    “短腿”环节依然存在

    尽管重回首位,但专家认为,上海的许多优势都得益于经济关联较大的指标,而这些恰恰是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成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制约上海自主创新和能力提升的瓶颈并没完全破解,“短腿”环节依然存在。

    创新源泉对外部的依赖性过高。上海的"知识获取"指标居首位,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海外技术引进。例如,上海大中型工业企业国外技术引进总金额、单项平均成交金额分别居第一和第二;但企业在国内的技术成交总金额和单项平均成交金额,分别只居全国12位和25位。知识获取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海外技术引进,这值得关注。

 
 
 相关链接
·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 自主创新必须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 统计局:技术创新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核心
·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上海十一五期间建“四个中心”提升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