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之首
新华社长春1月29日电(记者翟景耀、齐海山)吉林省立足“粮仓”建“肉库”,大力发展畜牧业,全省肉类人均占有量已达100公斤以上,连续6年居全国之首。
近年来,作为产粮大省,吉林省粮食产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由“九五”时期的225亿公斤提高到目前的250亿公斤。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全省适时大力发展畜牧业,把畜牧业当作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吉林省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初步建起比较健全的畜牧业服务体系,畜牧业发展不断提速,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基地相继出现。长春市目前已建成标准化牧业小区250多个,发展畜禽养殖大户2万多户,规模化饲养量已占到总饲养量的一半以上。
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出现也极大促进了全省畜牧业的发展。全省畜产品加工能力目前已达2.1亿头(只),其中皓月集团肉牛加工能力已达到35万头,牛肉出口量占全国的一半,成为亚洲第一大肉牛屠宰企业。吉林德大有限公司把饲料加工、肉鸡饲养、屠宰、加工、销售联结起来,年加工肉鸡1亿只、加工转化粮食70多万吨,带动了8个县(市)的5000多个农户发展肉鸡养殖,年提供利税可达2亿多元。
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1月到10月,吉林省肉类出口达2.1万多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4.5%;畜产品出口创汇510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5%。全省畜牧业产值目前已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2005年实现产值440多亿元。
粮食生产走向专业化
新华社长春1月29日电(记者翟景耀、王晓明)产粮大省吉林粮食生产开始走向专业化,生产出的同一品种的粮食虽然大体上“容颜未改”,但各有各的用途。
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在2005年吉林省的6800万亩粮食作物当中,仅专用玉米的种植面积就达1578万亩,比上年增加了500多万亩,占全省玉米实际播种面积的36%;高油、高蛋白大豆、优质水稻、优质杂豆等的种植面积也有所增加。
科研人员分析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粮食作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工业原料,企业对粮食作物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专业化。这些因素促进了粮食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长春大成实业集团近年来在提高玉米附加值上做文章,先后建设了淀粉糖、变性淀粉、氨基酸等系列项目。运用生物和发酵技术增大了玉米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了玉米附加值,赖氨酸年产量从1.5万吨发展到30万吨,使玉米加工产品增值平均每吨达3000元至1.2万元。
对于农民来说,专业化也使粮食得以“优质优价”,进而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标。全省启动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27个县(市)被国家列入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已实施了24个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总投资1.29亿元。在乾安县的特用玉米种植基地,1.2万农户种植了18万亩特用玉米,这种企业订单收购的特用玉米要比普通玉米收购价格上浮40%,仅此每户农民就增收1200元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