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辽宁抚顺国企改革到收尾阶段 180户企业成功改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10日   来源:辽宁省人民政府网站

   2005年,抚顺市的国企改革,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180户企业完成改制,为预定的攻坚目标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全市70%以上的国企实现了改制,国企改革进入了收尾阶段。

  沉重的国企。抚顺,作为重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城市,其一大特点就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众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以上。当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突飞猛进地发展时,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展拳脚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玩不转”了。大多数国有企业却陷入了空前的困境,资不抵债,甚至只剩下空壳;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无法解决,拖欠的职工工资无力偿还;企业净资产变现困难;安置资金不到位等,使该市 70%的大中型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甚至许多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鉴于这种严峻的形势,抚顺市曾经进行了多次扭转局面的尝试,但都因阻碍因素太多、困难太大而难以见效。产权制度改革,已成为了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

  必然的变革。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想走出困境,改革就势在必行。而且,越早进行改革,所需的改制成本就越低,越能减少国有资产的静态流失;越晚进行改革,成本就越高,资产流失也就越多。对此,抚顺市早已有了清醒的认识,把国企改革作为抚顺市脱贫解困、实现振兴的重要措施,将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来抓。依照国企改革必须有利于推进经济振兴和发展,必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必须为改革付出相应的成本,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必须与优化结构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必须为国企改革增添动力,必须兼顾社会稳定的原则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重现的生机。通过改革,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有所缓和;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企业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明显增强。通过去年对抚顺炭素有限责任公司等 10家已改制的市属重点工业企业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企业改制后,产权明晰、利益直接、机制灵活的优势开始充分显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带来的发展动力,使企业迸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2005年,这些企业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出现大幅度增长。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 12.5亿元,同比增长71.3%;实现销售收入 11.2亿元,同比增长 75.3%;实现利润 8640万元,同比增长 2.1倍;实现税金 7054万元,同比增长 1.2倍。

  通过改革,还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的投入,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投、融资体制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改变了长期以来单纯依赖政府投资办企业的陈旧模式。改制后,10户重点工业企业投资方已投入资金 5.4亿元,其中技术改造资金投入 2.5亿元。抚顺莱河矿业有限公司投入 1.2亿元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由原来的 8万吨提高到了 50万吨。抚顺永茂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投入技术改造资金 3000多万元,新建了 24.5万平方米的大型塔式起重机试验场,改造扩建了加工厂房 6800平方米,还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抚顺炭素有限责任公司投入技改资金 3078万元,实现了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比重由改制前的 30%提高到了 70%。此外,市属商业改制企业也改变了过去依赖财政投资的状况,自 2002年以来,自投资金 2亿元建成了裕民商贸装饰城、畅通汽车城、今日装饰城,改造扩建了商业城、商贸大厦、商海大厦等商场,为商品流通业增添了新的亮点和活力。

  通过改革,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与实现。长期以来,由于国有企业的举步维艰,拖欠职工工资、医药费、取暖费和养老保险金等问题十分突出。而在改制过程中,全市始终把维护职工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保障。仅10户重点工业企业安置原企业职工上岗5000多人,提供社会就业岗位 1200多个;职工工资收入大幅度提高,人均工资超千元的达到了70%。此外,裕民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等市属改制商业企业,通过开拓市场增加社会就业岗位 1.3万个。

 
 
 相关链接
· 国企改革座谈会认为可先试点增量资产奖股模式
· 安徽329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革
· 河南深化国企改革 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
· “十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 国资委2006年将采取五项措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 黑龙江省属及地市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