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7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和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二司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中宣部、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司法部,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二十多名政府官员和学者专家。与会专家重点围绕如何发挥各级政府作用,推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社会化;加强交通安全宣传,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主要思路和方法;有效预防群死群伤特大交通事故的措施等三个问题,对道路交通事故的规律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措施。具体归纳如下:
一、事故高发趋势得到遏制,但形势仍不容乐观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从各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来看,道路交通事故都有一个从高发到遏制,从有效遏制再到逐步下降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机动车保有量、驾驶员数量不断增长,自1990年至2002年,道路交通事故数持续增长,2001年事故死亡人数突破10万人,2002年事故死亡人数达到10.9万人,为近年来最高。
2003年,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立,在各部门的努力工作下,开展了"五整顿、三加强"、"公路安保工程"等多项专项治理工作,效果逐步显现,死亡人数逐年减少,2005年死亡人数更是减少8339人。道路交通事故高发的趋势得到了遏制。
但我们仍然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及万车死亡率仍然较高,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工作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存在以下问题:
1.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没有充分发挥
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并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从当前情况看,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一些需要共同行动、联合治理的违法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2.驾驶员素质不高
从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看,90%的事故同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其中驾驶员素质不高是造成事故的主要方面。分析去年的事故原因,92.7%的事故是因驾驶员肇事引发。驾驶员培训仅以技术培训为主,很少涉及对驾驶行为规范的培训;部分驾驶员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在紧急情况下正确的应急反应能力;安全意识差,有些驾驶员养成了习惯性违章。
3.部分道路不符合安全行驶标准
部分道路规划设计或在实际施工中不符合安全行驶标准;道路修建后相应的标志、标线不能及时设立;因经济原因,部分道路维护质量较差。
4.群众安全意识还比较淡薄
部分群众特别是偏远山区的群众安全意识还比较淡薄,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讲安全的氛围。
三、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对策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提出了以下几项措施与建议:
1.领导重视,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
我国应借鉴日本事故下降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各地政府对道路交通管理的领导力度。要充分发挥预防道路交通事故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对各相关工作统一部署、协调行动、齐抓共管,形成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压态势。
2.加大对驾驶员的管理
要规范对驾驶员培训学校的管理,严格驾驶员考试,建立驾驶员安全信用制度。要加大对运输企业的管理,督促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对营运车辆驾驶员的管理力度。
3.引入道路"安全审计"
要研究在公路设计阶段开展安全预评价、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开展"三同时"工作的可行性;要研究对现有公路进行安全评估的有效方法;引入国外道路"安全审计"模式,加强对道路本质安全的监管。
4.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重点宣传
要对事故多发的重点区域、出行较多的重点人群进行重点宣传。要继续发扬"小手拉大手"等成功的宣传经验;要在各有关媒体大造声势,将交通安全上升到文化层面,形成全社会讲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
5.加大科技投入
要加强先进科技、先进管理体制的研究,加大相应的科技投入力度。尽快推广"汽车行驶记录仪"等先进设备的应用。研究设立道路交通安全专门的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