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山东省章丘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巩固农民减负成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23日   来源:经济日报

    “去年,我的两个西红柿大棚毛收入16000多元,加上韭菜5000多元、出去打工2000多元,全年纯收入近20000元。这两年什么也不用交了,还有补贴,我下功夫再做几年,也可以富起来了!”2月16日,在山东省章丘市宁家埠镇小桑村村民孟凡明的西红柿大棚里,记者听他兴致勃勃地谈着自己的打算。暖暖的阳光从塑料棚顶映照下来,使得43岁的他更显得兴奋。

    在章丘乡村采访新农村建设,可以见到许多像孟凡明这样信心十足的农民。章丘市总人口99.4万,农业人口就有84.2万。这几年农民收入年年提高,2004年人均纯收入是4798元,去年提高到5475元。小桑村村委会主任谢守传用自己的话解释说,“村民的信心除了来自收入年年提高,更是由于现在政策越来越好,过去村干部365天有300天在为收钱头疼,现在一年到头都在落实给村民的实惠,讲工业反哺农业,讲抑制负担反弹,大家心气顺了,就更有信心了。”

    谢守传的话道出了章丘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一手抓“反哺”,一手抑“反弹”,从而使确保农民负担持续减轻、确保镇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这“两个确保”得以实现。

  章丘的“反哺”农业,是从2003年市里的“一号文件”开始的。根据文件要求,由市、乡筹集了2800万元资金,解决了6个乡镇76个村7万多村民的“吃水难”问题。2004年2月,章丘在全省率先提出全部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当年,全市免征涉农税赋5960万元,农民人均减负70多元。这一年,市财政扶持“三农”资金也达到了1.7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3%强。2005年,财政支农资金又提高到近3亿元,已占地方财政支出的20%。

  逐年增加的财政支农资金,章丘相继用于实施世行农业灌溉、沿黄生态林等数十项重点工程,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环境和179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改造等方面。2005年,章丘又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对困难家庭学生免除课本费并发放生活补助。从2003年开始,章丘还全面展开了“三通三改造”工程,即村村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客车,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垃圾处理设施、改造村街村道。单是通硬化路一项,就投入资金4.7亿元。

  与此同时,章丘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由2004年的82%增加到2005年的95%。投入5000万元资金,对18处乡镇敬老院高标准改造,并计划将所有农村五保老人实行财政集中供养;各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0人次,实行信息联网,推行无差别就业;对失地农民实行永久性补偿制度,将土地补偿费列入财政预算,2004年兑现补偿资金1800万元,还加快了由土地保障向就业保障的转变。

  免征农业税后,如何保证镇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并更好地发挥作用?由于镇村相关收入减少,章丘在努力节省办公费用等日常支出的同时,将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教育、离退休人员经费和优抚对象优抚金等主要开支统筹安排、统一发放,实行不同的补贴标准:对16个实行“两定一保”财政体制(定收入、定支出、保工资发放)的乡镇,减收的3048万元全部由市财政等额转移支付;对实行分税制的6个乡镇(街道),减收部分给予30%至50%的补助,乡镇(街道)自行负担50%,超过150万元以上的部分由市财政负担;对村级核定运转经费,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323个村实行市财政直接补贴。

  经过不懈的摸索,章丘初步找到了解决富余人员往哪里去、镇村收入从哪里来、农村经济如何壮大、农民群众如何增收等问题的新路子,为有效抑制农民负担“反弹”打下厚实的经济基础。

  一是实行招商引资鼓励政策。镇村引进的工业项目,凡是设在市经济开发区的,所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部归引进乡镇。此举既保证了工业项目集中投放、集聚发展,又调动了各级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二是对村级发展民营企业实行税收返还政策。各村引办或兴办的民营企业,税收地方留成新增部分20%返还到村,用作村级运转经费和公益事业发展经费。

  三是逐级实行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市与镇、镇与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把经济发展任务完成情况与镇村干部奖惩挂钩。

  四是实行市直部门包村制度。从市直机关抽调300名机关干部和工作骨干,对南部山区、北部滩区的109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村进行重点帮扶,做到既帮钱物,更帮思路,促进这些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本报记者 瞿长福 管斌)

 
 
 相关链接
· 湖南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纳入统计范畴
· 广西决定投资两亿元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北京全力解决“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 广东省确定“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十大目标
· 甘肃全省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数已达7.7万公里
· 建设新农村的强大支撑: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